在阅读这一章的时候,第一句话就吸引了我的目光,开始了发散思维——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
这个说法,让我想到了平时的吐槽和八卦,在我悄悄议论别人的时候,别人肯定也一样在背后议论我。曾经有很多次在办公室和同事们抱怨过、大放厥词过,也曾被同事悄悄提醒过不要和某些人说看法,会被外传,会被议论的人听到从而对我有意见。这是不是就是在论断人,被论断?所以,我想以后再不能在背后议论别人了,要说也要说别人的好话!哈哈。
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天性中的慈悲和善意?
“疏离生命的语言”造成了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暴力。
道德评判是其中的一种。当他人的行为与我们的价值观不符,我们便认为这个人是错的或是恶的。
看到这样的文字,我马上就想到了我们班那个“调皮捣蛋鬼”,他就是我遇到的不喜欢或无法理解的人,我常常认为他的行为是问题的,一看到有人跟我说起他,我满脑子想到的都是他哪里做得不对,一心只想着分析和追究他的问题,却很少思索他有什么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所以在和他的谈话中,采用的应该都是“疏离生命的语言”,也就引发对方的防卫与抗拒,也就是常常会出现沟通不了的情况。
不管是我,还是孩子家长,都会不自觉地把犯错的孩子和那些表现优秀的孩子进行比较,所以越比越郁闷,越比越有脾气。因此,哪怕嘴上说着是要好好谈,但语气里肯定或多或少带上了令人不快的情绪。也就难怪谈话效果不好了。
在阅读中回顾自己的行为,思考与孩子们的相处,就越觉得自己还是一直在处于高高在上的权威,一直在以“要求”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诉求,没有真正把孩子当孩子,想当然地就来强迫他们了。很多时候的谈心,实际上是在或明或暗地指责或惩罚那些不配合我们的人。这样的表达方式,都是“疏离生命的语言”,是不对的。
指责、侮辱、贴标签、批评、比较、分析都是批判的形式;将人与人进行比较,让人难以升起对人对己的善意。虽然我现在愿意努力,愿意上进,但是如果一定要把我和谁作比较,要我做到谁的程度,我就还是会有点心不甘情不愿了。这样的以己度人,应该能更好地帮助我处理人和人的相处吧。
由衷的给予和接受,是人类天性所乐见的。然而我们习得了太多疏离生命的语言形式,导致我们的说话和行为方式给他人和自己带来伤害。不管是道德评判,还是作比较,还有用要求来表达我们的诉求,这些都是疏离生命的语言,也是我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常常会不自觉用到的语言。今天既然得知了它们的不利影响,那就要保持警惕,慎用少用,争取不用!!
在对与错的区分之外,有一片田野,我将在那里遇见你。(喜欢这句话,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