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超强行动力的人有一个超级武器,WOOP,它由四步构成W(wish)即确定愿望;O(outcome)即对结果进行乐观幻想;O(obstacle)即幻想追逐愿望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现实障碍;P(plan)即在遇到障碍时应该采取的计划。
上方就是一个标准的WOOP步骤,先是愿望:傍晚跑步。然后是最佳结果:感觉身心舒畅。再来可能遇到的障碍:下班回家后很累。最后是遇到障碍时采取的行动:如果到家时很累,那么我仍要换上跑鞋出去跑步。
看上去如此简单的方法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威力呢?我们来一步一步拆解。
首先是列出愿望,这一步是我们理清自己思路的过程,很多时候我们不思考的话直接讲出的是假的愿望,我说我的愿望是瘦20斤,其实真实的愿望是要一个好的体型,如果体重下来了但是体型看起来依然很胖那一定不是你想要的。
所以这第一步是明确自己的愿望,避免把力气使到不对的地方。
然后第二步是幻想最佳结果,第三步是想象可能遇到的障碍,《反惰性》这本书中提到了很多实验证明了一味的幻想会导致我们不去做事情,因为在我们的脑中我们已经完成了这件事,我们的脑皮层已经得到了多巴胺,就是脑内YY。
有意思的是实验证明一味的去想障碍也会出现同样的结果,导致我们不去做事情,这是因为我们会发现这件事情太难,而我们人类天生厌恶失败,太难的事情会导致失败。
既然幻想最佳结果和想象障碍都会导致我们不做事情,WOOP为什么还要我们有这两种行为呢?这是因为实验证明了对比最佳结果和障碍会推动我们做事情。
我们在脑内YY之后还没有得到满足马上就对比到了可能会遇到的障碍,最佳结果的渴望会支撑我们想要继续进行下面的行动。
但是障碍的畏难情绪要如何解决呢,这就要接下来的“如果...那么...“这个方法来展现威力了。
其实我们更多时候的拖延都是没有开始第一步,一旦开始了第一步后面的就如同惯性一般的运行了,比如想去跑步最难的就是穿上跑鞋下楼去,一旦下了楼那么自然而然的就开始了。
而用“如果...那么...”就是善于迈小步,只要发生了“如果”我不需要思考马上开始“那么”。
这个方法也符合《福格行为模型》提到的人行动的模型
影响我们行动的有两个维度和一个点,两个维度是动机和能力。
动机强但是需要能力大的事情不能养成习惯,可能会偶尔发出,比如母亲为了救孩子可以和熊搏斗。
需要能力小但是动机也小的事情也不容易养成习惯,就像每天读1页书,因为动机小这个小行为也不容易发生。
除了动机和能力,还要有一个点触发器,结合这些我们可以分析一下我们为什么容易刷短视频上瘾。第一动机强,我想要刷短视频找点乐子,第二需要的能力小,我那在手上向下一下一下刷就行了。第三触发器频繁,看到手机就触发想刷视频的心。
而想要把一件事做成并养成习惯就要提升动机,让事情容易做到,并设定一个比较高频的触发器。
WOOP用最佳结果来提升动机,同时提前预估障碍,并设定如果遇到障碍那么产生的行动。这个行动就是容易做到的事情,我会写如果感觉很累那么还是要穿上跑鞋下楼去,而不是称如果感觉很累那么跑个10公里。这里要把行为拆成更细分更容易的部分,同时”如果...“就是一个触发器。
发生了”如果...“触发接着我们就去做”那么...“这件容易做到并且动机很多强的事情。
这个简单的WOOP方法一旦养成习惯会迸发出无穷的威力,从此走上成为超强行动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