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惭愧,从人力资源跳出来转战教育行业也有好些时间了,对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表达能力、沟通能力都还是有一点儿自信的。可偏偏在面对小孩子作文课的时候很是狼狈,我感觉在作文课上始终找不到一种挥洒自如的感觉,这种感觉让我很憋闷,每次上完课都要沮丧半天。
今天终于觉得在作文的教学上面有突破了。其实也很简单,一直以来我以及我的同事们教授作文,好像都太过注重技巧,以至于上过几次课,那种技巧就好像变成了八股文似的模式。这些天我有了“体验”的收获,再加上又认真读了冯骥才和沈石溪的文章,我才发现那些技巧痕迹很重的八股文仅仅是大大小小的考场上应付阅卷老师的东西。真正的写文章其实没有那么多的技巧,就是写出自己的体验而已。阅历深的人有深的体验,小孩子有小孩子的体验,过多地去注意那些写作技巧,作文的格式,文章的结构等等,真的是用劲很大,收效很小,学生也觉得干巴巴太枯燥。把自己的感受融入进去,再抒发出来就是好文章。所以我们教学生的重点不是如何去写,而是如何去感受。
也许这算不上是新发现,可是对于我来说,却好像是一条新路,我以后可能会侧重在这方面去引导学生,让学生去感受生活,然后把这份感受表达出来,再组织语言表现出来,在这个基础上再考虑看用怎样的语言更精确、更抓人。这么看来其实语言表达、文章结构、修辞等等,说白了,就是为你的所思所想服务,你没有思,没有想,没有感受,语言再华丽、技巧再高超文章也空洞。有些人特别喜欢玩文字游戏,写一些云里雾里的句子,以前会被这样华丽的辞藻所吸引,现在一看到就觉得本能地排斥,其实就是因为这样的文字根本就没有“心”,所以是死的。
而我到此刻也才终于真正地明白阅读为什么重要了,因为你自己的见识和感受有限,别人的见识和感受会为你的感受搭桥。要不然脑袋空空,又没机会去接触真实的世界真实的生活,怎么感怎么悟,拿什么思什么想呢?
有了输入才有输出,写作就是输出了。那我们经常说的阅读,其实是蓄水的一个手段。我们教的那些技巧其实都是建立在已经有了储蓄的基础上,但是孩子缺的恰恰是蓄水的那个阶段,最难的也是储蓄的过程,他不知道的是该如何输入,如何蓄水。真正有了储蓄,不用技巧也能自成一格。一通百通,其实理财也是一样,有了储蓄,花钱谁还不会呢。我觉得我们要教他们的就是,去哪里找水源。
而且找到水了,更重要的是还需要孩子对水有感知,善思考和总结关于水的规律。认识水,感受水,自己找水,然后引入自己的小水库,并蓄水。这在生活中就是抓住生活的小场景,去感受,去思考。两条腿走路,一条靠自己感受,一条靠向别人问路。自己感受那就是抓住生活中的小小细节和瞬间,问路就是读书。
明白了这些,突然感觉这么长时间以来我所纠结的问题有了答案,我觉得自己得到了很大的解脱。同时,对于自己的孩子教育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你的感受是什么,你感觉怎样?”这非常重要,作为父母,我们要呵护他们的这份感受能力,如果从小培养他们的这份敏感性,以后就不愁作文啦!思路一通的话,上课也顺溜了很多,案例也就可以随手拈来了,所以今天上完课,终于觉得呼吸格外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