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主动,成为自己期待的样子

应该是第二次听老师的微课。一如既往的触动很多。回顾内容分三部分写

一、课程笔记


首先给出一张老师课堂上的截图,我的课程回顾也将从这四方面进行。

“What”,也即分享会的主题:成为高效能人士,你只差这一个习惯。那么这个习惯的答案就是:积极主动。

“Why”,“您的选择决定了您成为什么样的人”,积极主动抑或消极被动,结果必然不同。一句有用的废话。但对我来说,或者对多数人来说,却是痛点。因为更容易做消极被动的选择,就像人天生就有惰性一样。

“How”,想成为我期望的样子,我应该怎么做。老师给出两个方法:分身术和TMBRT模型。都是我第一次听说的概念。

人与狗最大的不同在与认知层面的差别。狗知道吃饭这件事(第一层认知),而人还知道“他知道自己在吃饭”这件事(第二层认知)。即人具备意识到自己知道自己正在做一些事情的能力,也即人的自我意识。而知道第一层认知是“小我”,知道第二层认知是“理性我”或“资源我”。分身术是应对周边环境变化带来的各种问题时,产生的各种情绪的觉察器。分身术能帮我们抽离情绪,回归“理性我”、“资源我”。

老师在课堂上讲了三个没有主动分身的案例,其典型特征:1.常因别人的错惩罚自己;2.“怒”,即奴隶之心,用强硬表达自己的软弱;3.因一事失败就认定整个人生的失败。

TMBRT模型,解释了人的行为或习惯是如何产生和强化的。
人只有主动使用自我意识,分析、选择应对刺激的回应,才可摆脱“小我”的限制,摈弃不利于成长的行为和习惯。

核心观点:主动使用自我意识,在任何刺激和回应之间拥有更多的选择权,成长为自己最期待的那个样子。

那么具体怎么做呢?也即如何做到积极主动呢

1.意愿:积极主动;2.资源:挖掘、寻求;3.选择权:刺激回应之间选择的权利;4.自我决定:知道自己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根据TMBRT模型中动机、触发器(刺激)、行为、触发器敏感度、奖励这些要素思考、分析怎样修正不利于自身发展的通道,重建有利于推动个人行为发展的通道。

“Tool”:自我觉察表。每个问题都有三种以上的解决方案,面对任何情绪问题时,想出至少三种改进方法或解决方案。

另外,凡事要厘清目的和目标。就学习而言,对学习对象的掌握分为6个层次:知晓--理解--使用--应用--评估--创新。预期达到的标准不同,需要的投入程度不同。

本期学习目标:达到前三个层次,即知晓、理解、使用。

二、最触动的三点

1.没有学会分身术,就好比把自己的认知比肩在动物层面

2.用好TMBRT行为本质模型,为自己寻找正向行为触发器。

3.老师讲课的思路特别清晰:痛点-目的和目标-方法-工具。课程听起来理论清晰,方法落地。

三、知识应用

1.利用TMBRT行为本质模型,进行积极选择和思考。

以我参加分身术训练营为例,动机:这是一个青年人成长的俱乐部,这里有许多我以前没有接触过或了解的成长进步的理论、方法以及实践活动,我想去学习和践行。触发器:亲戚家孩子大学毕业后无所事事,在家啃老,这触动我去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青年怎样成为有担当的人。奖励:在训练营里,我感受到一群积极主动,同济互助,努力进取的青年人的热情,我受到了鼓舞,也看到了方向。行为:因此我要去行动,去实践,去影响家人。触发器的敏锐度:如果看到影响力产生了,触发器敏感度就会加强。

2.我自己积极主动吗?

与同龄人相比,我应该算比较积极主动的人了。我坚持健身、练习瑜伽和冥想,学习营养、英语、思维导图等等。但每一项都没形成核心能力,充其量浅尝辄止。按照积极主动的四个层级,多数停留在意愿层上,在深挖资源,做出选择以及自我决定上,却不清晰和明确。这些都是我以后需要去改进的地方。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