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读文字之前,新疆,对于我来说,那是一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读了文字之后,新疆,与我来说,仍然是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不同的是我看见了那里的人们以及他们的生活。
新疆北部游牧地区的哈萨克族牧民,大约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支相对纯正的游牧民族了,他们一年之中的迁徙距离之长,搬迁次数之频繁,令人惊叹。
转场:在我看来,这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不是吗?赶着牛羊牵着骆驼,就这样不停的在路上走啊走。风餐露宿,跋山涉水,穿的是干了又湿,湿了又干的衣服,吃的是干干硬硬的馕,一会儿风和日丽,一会儿狂风大作,一会儿暴雨倾盆,一会儿大雪纷扬。
“……正吃着,突然又下起了急雨。紧接着一阵冰雹,噼里啪啦砸了下来。大家赶紧揭起餐布,兜住食物往依特罕里躲……还有两个小伙子怎么也塞不进来了,只好坐在房架子外淋雨。但他俩一边淋雨一边捧着茶碗继续喝。满脸是水,无所谓的笑着。……”读到这里,突然莫名的感动,平凡的生活里,很多时候,我们不也是一边淋雨一边笑吗?
但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哪怕在这么辛苦的环境下,转场的时候,人们仍然是盛装出行,他们会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头发梳得光溜溜的,皮鞋也要擦一擦,女孩打扮得花枝招展,男孩在纵情歌唱,哪怕是在沙尘暴的天气里,也依然能够听到新疆汉子们热烈激昂的歌声。
后来终于明白了,转场对于牧民来说,不仅仅是一场离开和一场到达,更是一场庆典、一种隆重的传统仪式,就是一个节日!既然是节日就得穿上最漂亮的衣服,越是艰难的劳动,就越要热烈的庆祝。盛装出行不但意味着希望,意味着鼓舞,更意味着生活从容、而富裕的展开,多么美好啊!
难怪李娟说“……唉,看来生活再艰辛,也不能将就着过日子啊……”是的,漂漂亮亮,从从容容地出现在大家面前,不仅仅是虚荣的事情,更是庄重与自信的事情。
骆驼:从来不喜欢骆驼,感觉中,骆驼离我是那么的遥远,哪怕是在动物园要遇到了,也是远远就绕开了。唯一的印象就是林海音在《冬阳·童年·骆驼队》中写的那样“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他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的站着,等候着人们的安排”“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作者笔下的骆驼,却是最富有力量的动物。转场中的人们把一家的行当,全部挂在了骆驼的身上,无论多么沉重,骆驼就这样挂着,慢慢地走,慢慢地走……难以想象,如果没有骆驼的话,牧民这种逐水草而居的生活,该是如何的啊!
更让人心疼的是,当骆驼在地上打滚的时候,你以为他是在撒娇吗?你错了,那是因为他们的身上有虫子叮在肉里甩不掉。当骆驼和羊群分开前进时,你以为是受到主人的特别优待吗?不,第一个原因是骆驼身上负重,抄近道可以迅速到达目的地;第二个原因是羊群必须啃草进食,所以要行走在水草丰茂之处,而骆驼饿几天没有问题。羊可是一天也饿不得啊!
读到这里,突然觉得自己已经开始不讨厌骆驼了。慢慢地走,无论多长的路,总会到达;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再不济,不停地反刍,至少也不会饿着。
感谢文字的力量,感谢远方平凡的人们,和他们平凡而努力的生活,治愈了现实中平凡的我,懦弱的我,那个愿意改变也有所坚持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