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这本书真的非常有意思,很贴切我们这年龄段的人,有时书中年轻人的提问和观点无疑就是在表达我曾经或现在的一些想法。我敢肯定不是人人生而知书达理,不是人人有哲学家那般的豁达。书中年轻人提到他想成为像Y一样的人(Y是年轻人的朋友,他优秀,开朗,受大家欢迎),而年轻人也想以此来击溃哲学家的观点。其实在这里往后看可知道,年轻人自己都认为自己不可能成为那样的人,先抛开其他客观的原因,我认为自我的信心很重要,即使你做不到你想要达到的高度,但你有信心肯努力,那么你只会在你想要走的道路上进步,反之,你否定了自己,接纳不了自己又没自己去改变,那么等待你的只有无限的自我逃避。
说到自我接纳我想这应该也是这本书想要让我们学习的点(感觉这本书很值得细读,每个与自己有共鸣的点都有做笔记,所以书还没有读完),而书中年轻人之所以想成为像Y一样的人,是他不喜欢现在的自己,从目的论来说就是他认为成为Y会更幸福,到这里我又有自己的想法,既然围绕幸福来说,如果你不喜欢现在的自己,那么肯定不会幸福,毕竟爱人者先学会自爱,获得爱先学会去爱。这样就需要学会接纳自己,从而走出现在自己所不喜欢的自己,简而言之就是朝着自己喜欢的样子去努力、进步。不然就会陷入恶性循环的圈子。
年轻人有提到一个几乎大家都有想过的问题,就是世界的公平与否。很多人都有想过,为什么我不是王思聪,为什么我出生没有含着金汤匙?这些是在贫富上的差距,还有就是种族上的歧视,有的白人瞧不起黑人,这都是很现实的问题。但这些根本不能称之为自己的不幸,因为这本就不应该是不幸,过去的经历或出生并不能影响现在的你。以哲学家的观点就是,现在的不幸是自己选择的。仔细想想,有些人因为出生寒苦,于是刻苦读书,被名校录取(这并不是鸡汤,而是真是发生的事实而且就在今年);有些人因为出生寒苦,于是放任自己,与其他好玩者浑噩度日,游手好闲,最终成为地痞流氓。这些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人并非受制于过去的原因而行动,而是朝向自己决定好的目的而行动” ——这就是哲学家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