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基于师幼互动的园本教研
摘要:
师幼互动贯穿于幼儿园一日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是幼儿园”过程质量”重要内容,是幼儿园各项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师幼互动的适应性和教师教育观念、师德、业务能力等息息相关,教师的师幼互动观念和行为直接关系到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升,有关师幼互动的研究有助于教师思考互动的时机、方式,提高互动的有效性,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因此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议题。
一、教研要素
师幼互动的价值;师幼互动的适宜时机;师友互动的适宜策略。
二、教研案例
(一)案例一:师幼互动时,如何判断幼儿的需求和情景的教育价值?
1.问题来源
面对幼儿发起的互动,有时不知道该怎样回答,即便做出回应也不能确定是否真正满足了幼儿的需求。在幼儿互动的过程中很容易失去方向,不知道往哪方面引导好。
2.教研问题的分析和诊断
师幼互动的有效性,并不完全取决于当下与幼儿的互动,而是基于教师日常对幼儿行为和习惯的观察与了解,以及结合现场情景对幼儿想法和需求的解读与分析,这些才是有效互动的前提。
3.教研方案
(1)目的:
提高教师在互动情景中关注、分析幼儿及判断核心教育价值的能力。
依据对幼儿的了解和判断,丰富教师适宜的应答策略。
(2)准备:
物质准备:情境录像适宜的研讨场地和设
备。
经验准备:老师对研讨问题感兴趣,对分析幼儿及其核心教育价值有困惑和需求。
(3)参加人员:主任区域主驾驶共14人。主持人:保教主任。
(4)过程:
通过观看视频分析,讨论幼儿的行为表现,了解与感受案例中四个幼儿的性格特点,并尝试解读幼儿行为背后厚的原因。
深入研究,探索幼儿背后的核心需求。
教师应当在尊重幼儿同时,也要明确规则游戏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对幼儿的规则意识的培养与建立,教师要以身作则,行为示范。
在分析幼儿行为背后核心需求的基础上,教师选择适宜策略进行支持和引导。
总结提炼,形成教研共识。
解读幼儿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适宜解答策略应坚持给予幼儿更大发展空间,教师要积极回应与幼儿进行互动两大原则。
4、教研过程
梳理研讨内容达成以下共识:(1)透过现象看本质:要回到过去,对幼儿行为的分析和教育价值的判断都需要我们全面的了解幼儿(结合幼儿的惯常表现)。(2)适宜应答的原则:留给幼儿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积极回应幼儿发起的师幼互动。
5、教研活动效果与反思
小结几点教师研讨后的共识:(1)你幼儿的视角和思维解读行为背后的真实意图。(2)以倾听的态度和行为关注行为背后的心理和情感需求。(3)以专业的眼光和视角解读行为背后的发展需求。(4)以敏锐的直觉和判断关注行为背后的个性化需要。在后续的实践中老师更加有意识的关注幼儿的行为表现并尝试进行解读,许多老师开始自主的围绕师幼互动实践撰写反思及笔记。
(二)教师发起的互动中,如何关注幼儿需求?
1.问题来源
教师表示:“在互动中有时自己会不自觉地表现出追求结果的倾向”。“总是千方百计引导幼儿实现预先设定的目标”。
2.教师问题分析与诊断
教室在现实实践中,不自觉,无意识地体现的是“教师本位”思想,反映教师关注幼儿心理需要和发展需要的意识及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
3.教研方案
(1)目的:提高教师在师幼互动中持续关注和分析幼儿表现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教师对自身发起的互动极应答行为的反思能力。
(2)准备:录像视频、场地和设备;教师对研讨问题的兴趣,对教师如何关注幼儿需求有何困惑?
4.参加人员:保教主任,教学组老师11人;主持人:保教主任。
5.过程
一回顾前期研究成果,思考研究新题目。
如何支持幼儿个性化表达和发展。
如何支持教师进一步转变观念,以幼儿为本。
二情景再现,聚焦教研问题。
看录像,明确幼儿的核心需求。
教师通过提问支持幼儿理解与感受“滚动”。
基于幼儿回应,教师应转变视角,关注幼儿真实想法。
三深入剖析,达成研究共识。
幼儿行为背后能反映出心理需要,教师要关注幼儿的行为表现。
站在幼儿角度分析问题,运用多种资源支持幼儿个性化发展。
为真正解读幼儿真实需求,教师可尝试多问一句,为什么?
4.过程
主持人小结:我们应该围绕目标,关注幼儿,从幼儿角度分析幼儿,调动同伴资源,共同分析问题,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看问题的角度转变对幼儿有很大影响,因此,我们要多持续关注每一位幼儿,多问一句,为什么?
5.教研活动效果与反思。
教研活动后,应继续进行跟踪研究与实践,持续支持教师观念向行为的转化。真正做到倾听教师,挖掘想法,适时追问,改善认识。
小提示:教研中转变教师观念的关键点:首先,关注教师的语言依据,判断教师是否对幼儿行为进行主观臆断。其次,关注教师教育习惯,判断教师行为和语言背后是否存在“以教为主”的观念,最后,关注班级氛围,教师是否平等的姿态与幼儿交往。
(三)案例:面对幼儿展示行为教师,如何应答?
1.目的:通过案例分析提高教师分析幼儿表现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参与式体验增强教师关注幼儿表现力的意识。
2.过程:(1)情景再现,聚焦幼儿核心需求。面对幼儿展示行为,教研主持通过提问为教师搭建解读幼儿的教育支架。
(2)开展体验式研讨,感受幼儿心理需求。分成“语言表述组”和“非语言表述组”进行情境体验和感受。针对体验进行研讨,明确艺术领域幼儿发展的核心是由内而外的欣赏美和感受美,而非技能训练。
(3)分享感受,总结提炼。教师应该尊重,倾听,给予幼儿表达的空间,师幼互动应体现的是深层次的尊重。适宜应答策略要深入分析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心中有明确目标,关注幼儿真实需求,真正基于每个幼儿发展提供个性化应答策略。
小提示:1.如何关注幼儿的核心需求?关注幼儿核心需求,教师可多问一句,即“你愿意讲一讲吗”?“你愿意介绍一下吗”?之类的话。教师再关注幼儿发展需要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幼儿情感上的需要,先满足幼儿情感表达和需要。
2.教研活动中体验方式的巧妙应用。在教研过程中,运用体验的方式进行,可以帮助教师设身处地了解幼儿当时行为的原因和需求;参与式体验活动可以进一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发教师参与讨论的内驱力。
(四)案例:面对幼儿的求助行为,教师如何应答?
1.目的:提高教师基于幼儿求助的行为表现进行应答的能力;丰富教师与幼儿互动的适宜策略。
2.过程:(1)情景再现,聚焦幼儿求助行为,引发教师深思。
(2)梳理总结,幼儿求助行为的三个原因:身体发育动作发展的原因;对成人依赖的心理需求;有兴趣与自身发展需求的原因。
(3)基于幼儿求助行为探讨适宜的应答策略。采用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支持幼儿获得新经验;用鼓励、示范等正向教育方法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激发调动幼儿内驱力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地想办法尝试解决问题。
个人感受:通过四个案例的学习,让我从教研活动中感受到特别强调:尊重孩子!通过主持人引导,教师的教研气氛被调动得很好,通过教研一个情景问题,让老师有所思考和专业上得到进步发展,非常的值得学习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