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喻斌老师与吴祺老师的《三峡》同课异构课,很受启发,喻斌老师是教龄刚满3年的青年教师,吴祺老师是花都区引进的名师,二人同课异构,展示了两种课型的不同魅力。
吴祺老师作为名师,显示了丰富而扎实的语文教学功底,尤其是对文本的精深细读,对课堂的驾驭掌控,让人敬佩。吴老师的教学设计更体现着一名老教师的扎实与严谨,他的课从目标设定到教学过程,从教学预设,到环节推进,从教师随机点拨到学生课堂生成,无不体现着教学设计的精心与老道。听吴老师的课,整个过程设计严谨精致,可以说是步步为营,扎实务实,每一个提问、每一次交流,每一个环节,每一项活动,他都以其丰富的经验进行了精心的预判和精准的预设,因为这份精心与老道,尽管预设精严,却丝毫不妨碍学生的课堂生成,整节课一步一阶,循序渐进,师生互动,次递展开,彰显着吴老师对课堂节奏、文本解读、学生学情的强大驾驭力与掌控力,他的PPT精致地展示着他的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这种课型的风格一般的老师常常直接使课堂沦为满堂灌式的教授,课堂气氛极其容易进入一种沉滞状态,很多老师采取这种课型,常常像马车夫催赶强拉车的马一样,用力地挥动马鞭,催着学生往前赶,而学生的思维常常不能与老师的思维同频同步,于是接受能力、反应能力、理解消化能力常常显得笨拙迟缓,老师以一种强拉硬催的形式吃力地带动学生,这种是很多过多预设的课最易出现的现象,而吴老师的课却完全没有出现这种现象,反而引导学生轻松愉快、思维敏捷地跟着他走,我想除了吴老师强大的课堂驾驭能力之外,还有更重要的因素,一是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反复诵读,感知文本充分,使学生思维活跃,这为学生快速接纳吴老师一个连一个的问题预设做了思维上的准备;二是吴老师目标设定体现着层递性,先感知语言节奏韵律,再理性深入剖析文本艺术手法,由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形成了思维阶梯;三是吴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将每一个预设问题的抛出都给予了恰切的点拨提示,学生很快能捕获老师的问题逻辑;四是教师的个人课堂魅力,他始终以其大气、沉稳的个人风格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以上种种因素,使整个课堂严谨高效,目标明确,环节紧凑,气氛愉悦。
喻斌老师作为一名经验并不丰富的青年教师,展示了她特有的优雅与从容,在这种优雅与从容之中更不失课堂教学的大气与开放。她的课是完全不同于吴老师步步为营的扎实,而是放手生成的灵活与精巧。因是与喻老师共同备课探讨,从她的课堂教学思路一呈现出来,我就有一种大致的预判——如果不出意外,这节课将会呈现以下特点:
以教学问题的典型性,突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
以课堂预设的开放性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生成性;
以教学设计的主导性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性;
以教学设置的情境性增强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以课堂教学主问题为核心,以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展示为主体,以文本细读审美精读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为目标,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放的开,收得拢,进得去,出得来,有理性的务实,更有感性的诗意……
事实上,喻老师的课堂基本都体现了出来。
首先她的教学目标,以教材课后练习为基础进行改造,体现教材对教学的引领性,更体现杨和平院长本次活动的主题“以典型试题设计课堂教学主问题”的教学思想,这一目标的设计即使文本教学价值得到了最大体现,更使学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和务实,从目标设计上,体现了务实的原则;
其次,教学环节上设置了三个最为明确简洁的环节,一是温故知新,复习强化了文言知识,体现了文言文教学的文本性质,这又是务实;二是寻美品美,体现的是两个核心教学目标——语言特点与写景赏析,这不仅是务实,而务实中又透着教学设计的精心与机巧,就是进行了一项情境创设,正是这项教学情境的创设活动,不仅使教学目标顺利高效达成,更体现了喻老师的优雅从容与优秀的职业素养。三是美美与共,进行拓展与升发,充分体现了对新课标关于语文四大核心素养的落实:语言积累、思维发展、审美提升、文化传承。
再次,教学情境创设,不只是为了课堂的形式美,更主要的是体现了一种课堂预设的开放与从容,这是青年教师非常难得的素质。剥离了这个情境的创设,其实核心内容是给学生提出了一个大的文本审美方向,然后在充分了解学情与信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已有文本分析审美经验,以本文本进行散点式放手式的审美分析,即不预设的预设,完全开放性的预设,学生完全以自己的经验、理解,进行课堂学习的呈现,这是一种课堂极其大胆的教学行为,说其极其大胆,那就是老师真正把自己放在了一个组织者、策划者、甚至旁观者的位置,任学生做出可能很深刻更可能很离谱的分析解读,老师几乎是不掌控不驾驭而掌控和驾驭,老师同时也会随时出现自己无法预判、无法掌控的状态——学生完全有可能提出自己个性的、老师无法应对的问题。所以说,这是一种极其大胆的教学行为,但也正是这份大胆,逼得年轻的喻老师必须更深入地研究文本、更深入地拓展视野、更努力地开阔思维,否则她极有可能使课堂失控,使自己尴尬,但这一切问题都没有出现,因为喻斌老师的的确确做了更细致更深入更全面的准备,她的课就是放手给学生,她以胸有成竹、气定神闲的姿态,不着痕迹地推动着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呈现。所以这是一节充满学生学习与思维活力的课堂。
这里我也想谈一下两位老师课中最有异议的一处,那就是杨和平院长指出的一处遗憾:两节课都有意无意地淡化了对文本内容即三峡风景的赏析,杨老师认为因为少了这一环节,可能会造成学生对文本内容感知不足,都过于侧重语言艺术形式美的分析了。首先我不认为学生会对内容感知不足,一是此文篇幅短小,内容集中紧凑,学生对三峡风景之美都绝对有清晰的感知:一段写山之高,二段写水之急,三段写景之多趣,四段写秋景凄清而触人心神,这不是难点,完全没有必要非要专门提出来,当然如果顺带概括提及也许更好;其次,一节课有所为有所不为,既然是一节课,它只是一个教学过程的横断面,其任务就是完成明确的教学目标与任务,完全没必要面面俱到,就是应该有所取舍,这里要说一下吴老师的教学设计,吴老师将三峡风景内容的美是放在最后一个环节的,因时间关系而果断舍弃,从而成为大家口中的遗憾,我个人觉得丝毫不遗憾,如果硬是挤出时间把最后一环节展示出来,才是一种课堂学习的破坏。当然有老师说如果提到第一个环节先展示出来就更好了,我仍然不认同,我特别看了吴老师关于三峡风景美的赏析课件,发现他仍然是从写景角度即艺术形式角度进行分析的,并没有简单地从内容角度分析。更重要的是,教学内容的设计是服务于教学目标的,教学目标的设定是以四大核心素养要求、教材文本性质、考试评价以及学情分析为基础的,如果目标中没有体现这一点,我们为什么要要求加入这一项内容呢?是否意味着教学目标的设计不合理呢?而喻老师的情境设计中,有老师也是对此提出了异议:既然是让学生选取一组最能体现三峡特征的镜头,那么为什么又要有第二个要求即从语言表达、艺术手法、写景角度进行分析,这是否使情境创设目的不清楚呢?这里仍然是一个要不要把三峡风景美作为教学重点的问题,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喻老师的教学设计里恰恰体现着她更深入的思想:我们是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三峡》”,而不是分析“实景的’三峡’”,三峡的风景之美绝对不是对着实景、照片甚至录像进行分析,而是对着“文本”从语言文字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是语文的特性决定的。所以两位老师均有意无意地淡化了三峡风景美的内容分析。
对此算是一种探讨与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