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疗愈,是“内在小孩”的成长

我们经常说要爱自己。

那么,究竟如何做才是真正的爱自己?

你是否常常是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优秀,对自己不自信,总是自我否定;

不敢直面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关系中总是处于一个讨好者的位置上,等等忽略自我的行为。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内在小孩”,TA曾经遭受到爱的内心缺失,也一直存在。

所以,当我们成年之后,要用心去看见这个缺爱的内在自己,试着把自己当作自己的孩子去重新养育。

疗愈TA的内心,给TA足够的爱,慢慢地我们就会发现,那个曾经自卑,习惯于自我否定的自己,也可以重新获得力量,内在重塑的越来越强大。

1,“内在小孩”的重建

一个不会爱自己的人,最常见的表现就是自我否定,不敢做自己。

而如果想要让“内在小孩”获得真正的成长,就要去告别“我不行”,不在自我否定。

而是要去允许自己成为自己,去大声的询问自己的喜好、自己的讨厌、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认真地去聆听自己真实的心声,尊重第一时间冒出的想法,不要去否定和压抑它。

同时也允许自己不够好,接纳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遭受到的缺失,接纳成长中的缺失铸就的软弱,自卑,焦虑,胆小的自己。

因为TA也很无助,TA也很讨厌不好的自己。

但这些不好的部分,不健康的部分,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选择的。

当“选择”出现时,就等于是给我们自己一束光,把有限的当下,变成了无限的未来。

事实上,你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都是你的选择,你可以选择继续做那个自怨自怜的小孩,也可以选择丢掉软弱,自我认同,成为一个更有力量的内在小孩。

所以,一切好与坏的出现,都是从你的选择展开。

什么是重新养育自己一遍?

其核心观念就在于“我”给自己一个新的机会,将过去消极悲观的认知清除,把好的,有益的,能够滋养我们自身的认知重建起来。

使我们自身蜕变的越来越好,不在因为外界的风吹草动,牵动自己,让内心更具力量感。

2,去看见内在小孩的需求

一个缺爱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内心一定是存在很多缺失。

而造成这些缺失的主要原因,就是总是得不到养育者的回应,内心的渴求很少被看到。

于是长此以往,内心也会逐渐变得匮乏。

所以,长大后的我们想要去很好地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首先就是去学会看见TA,然后去回应TA的需求。

例如,一个习惯于讨好的内在小孩,TA真的喜欢去讨好别人吗?

一定不是,TA之所以会去讨好,是害怕被讨厌,害怕被孤立,害怕失去关系。

而这份恐惧感,也大多是在成长的过程中,自己需要不断地照顾父母的情绪,才会获得父母的赞赏与鼓励,而形成的。

因为如果自己没做好,没有达到父母内心期望的点,就会看到一张失望的脸,而这种压抑的氛围,也暗示着自己不够好。

于是,这种害怕失去被父母疼爱的心理,就会随着成长内化到心中,即使你的身体已经长大了,但自己的内在小孩却依旧停留在那个担惊受怕的状态。

而这样的内在关系模式,也会呈现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

也就是说,一个人会重复使用与父母或其他重要养育者的相处方式,去和外界构建连接。

所以,我们要学会去觉察自己与周围人在交往过程中的方式,自己在用怎样的心态处世。

是不是总是害怕自己那句话,那个行为没做好,就担心对方会生气,于是就习惯于在关系中变得小心翼翼。

如果你真的有这样的焦虑心态,其实也就是你的内在小孩缺乏有爱的回应,与很少被真正看见的表现。

而这同样是一次内在小孩很好地“被看见”,是TA在向你求救,然后我们就要去学会很好地抱持住这份内在小孩的担忧。

告诉TA不是你不好,才惹得别人不开心,我们不需要时刻为对人的感受,情绪负责,就像是别人也不会时刻照顾自己的情绪一样。

只要你在合理的范围内友善地去构建关系,就是最棒的表现。

3,做自己的父母,陪伴与夸奖TA

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内在家庭”,而这些跟你的原生家庭无关,因为在原生家庭的缺失,是你在怎么努力都不可能被修复的。

而我们要做的是去维扬自己的内在家庭,自己做自己的父母,去抱持着那个还没有长大的“内在小孩”。

美国心理学家皮特 . 沃克,把这个过程叫做“再抚育”。

是说,一个人是无法改变最初的成长环境,但却可以通过“再抚育”改写现在与未来。

很多人之所以会活的那么紧绷,总是对自己有各种高要求。

实际上都是源自于头脑中父母的标准,担心自己做不到,会被父母抛弃,不被爱。

而“再抚育”做自己的父母,就是在让自己重新获得一次好的养育,让好的关系内化,去覆盖旧的内在客体,最终就能将心中内化的坏客体进行分离。

不再被曾经内在的批判父母禁锢住,接纳住真实的自己,哪怕自己缺点很多,但也值得被自己爱着。

这种友善的关系中,就相当于提供了“抱持性环境”,给予自己无条件的认可与支持。

这时候再去展现真实的自我,就不会害怕破坏关系。

当这样的抱持感积累多了,内在的心里边界也会随之变大,也就敢于到外界适当地释放攻击性。

逐渐地,你就会从一个受伤的小孩,成长为一个具有力量的成年人。

分享一首印度诗人巴普吉的诗——《学会看见自己的良善》。

我亲爱的孩子啊,

别再让自己心碎了。

你每批判自己一次,

就让自己心碎一次,

你停止喂养自己的爱,

爱是你生命力的源泉啊,

是时候了,

是你尽情生活的时候了,

庆祝仁慈,看清仁慈,

那就是你啊......

千万别让任何人、任何事、

任何概念或虚设的空想阻碍你,

即使阻碍时假借“真理”之名到来,

你也要宽松它的无知,

别抗拒,

放下吧,

呼吸——呼吸,这仁慈,这就是你啊。

去爱自己吧,爱是你生命力的源泉,去和自己说:“我喜欢你,并接受你原本的样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