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她们”有关
曹松说:“一将功成万骨枯。”(《己亥岁二首•其一》)对于每个人来讲,战争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对于想要封侯的将领,战争对他们来讲可能是一个机会,战争的胜利对他们来讲是一个功勋,是一份荣耀。可是对于那些在沙场上拼死的战士来讲,战争意味着什么呢?也许意味着被遗忘。他们是垒筑功勋的一分子,但他们也只是众多数字当中的一个。
但有人不会忘记他们,那就是每天期盼他们回家的家人。当我们把视角从沙场转移到闺房中来,其实不难发现战争割裂了很多家庭,很多夫妻一辈子可能都没有机会见面了。闺怨诗在唐诗中是很重要的一类,而闺怨诗里,征人妇又是很常见的形象。让我们从“她们”的角度,来看一看战争。
陈陶《水调词》:
长夜孤眠倦锦衾,秦楼霜月苦边心。
征衣一倍装绵厚,犹虑交河雪冻深。
一个思念自己丈夫的女子,夜晚睡不着觉时,会在月光下做什么呢?给自己的丈夫做衣服,她想再加一倍的丝绵进去,可是即便加的再多还是害怕丈夫会被冻着。这两句是普通的再不能普通的感情了,但依旧很动人。为什么呢?
真挚的感情本身就是一首诗,诗有时候和学问无关,和真诚有关,和情有关。如果能做一个深情的人,你就已经活成了一首诗。
我们再来看一首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将士们出征前还在盟誓“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但是很快,将士们一个个都倒下去了。“貂锦”,象征的是精锐的部队。高高的扬起,再重重的落下。
画面一转,闺房里的她还在做着美梦。她没有从梦里醒来,即便醒来了,这个梦还可以成为她盼望丈夫回来的希望。可是在这样的美梦之外的现实如何呢?人已经变成了一堆白骨。
闺房和沙场,两个场景,一边是睡梦中露出的浅笑,另一边是人迹罕至的荒凉,就像电影里的两个镜头剪在一起,我们会感受到一种心酸。
沈彬的《吊边人》和陈陶这首诗的写法类似:
杀声沈后野风悲,汉月高时望不归。
白骨已枯沙上草,家人犹自寄寒衣。
他在战争中死掉了,他的尸体已经化成了一堆白骨,他的白骨上长满荒草,现在这些荒草都枯萎了,可是他的家人们并不知道,还在给他寄衣服,但是这种未知对他的家人来说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做着等待丈夫归来的梦,生活就还总有些盼头。
可是,明月何时照君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