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熊有竹的第47篇原创文章
·作者 熊有竹 ·首发 格行营销笔记
我买了一套软件,软件公司的人说,推荐一个新客户,最多可以返50%的现金。
我见过很多采用这种营销策略的公司。比如装修公司、地产公司、摄影公司等。
我相信有钱能使鬼推磨,但我更相信,更多的人,都不会为了这么一点钱,让自己背负道德压力。
对于我来说,不管你的产品有多好,只要你有“推荐新客户返现金”的政策,我是100%不会推荐的。
因为我不想被误认为,是为了赚那点钱才推荐的,也许他们不会这么想 ,但我不想有这种嫌疑。
推荐客户返现金,其实也并不是绝对不能用。
推销大师乔吉拉德,吉尼斯汽车销售记录创造者,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就一直采用这个政策,给他推荐的客户成交后,乔吉拉德都会给推荐者开一张30美金的支票。当然,也有人打死也不要这30美金的,原因是一样的,不想背负道德压力。
推荐客户返现金的策略,如果被推荐的客户,是来自熟人社交圈,那么这种策略的效果一定会非常的差,甚至不会有效果。
如果不是基于熟人社交圈,才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比如,某导航软件为了让更多人使用其顺风车业务,推出了一个推荐客户返50元现金的活动。已经注册的车主,只需要把链接分享到朋友圈或者指定群就可以,只要有人通过链接注册成为新车主,就可以获得50元现金奖励。
这样的活动之所以有效果,是因为只要不是把链接一对一分享给某个人,就不会有道德压力(当然,对于有些人,即使是无针对性的分享链接,也会有道德压力)。
推荐客户返现的策略,效果不好的原因,是因为它增加了推荐者的道德压力。而拼多多的“砍一刀”之所以能一直砍下去,有人孜孜不倦的帮忙砍,正是利用了道德压力。
你想啊,如果有个朋友,或者熟人,发一个链接给你,让你砍一刀,你砍还是不砍,绝大多人决定砍,都是因为不好意思拒绝。
比“推荐客户返现金”更好的营销策略,应该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推荐客户返现金的策略,增加了推荐人的道德压力,为何不反向操作,把推荐人变成施予者?
假如有两个选择,方案一,你推荐一个客户,自己可以得到500元,方案二,你推荐一个客户,客户可以得到500元。
选择方案一,可能会有道德压力,尤其是熟人社交圈。
选择方案二,不会有任何道德压力,而且你可以做一个快乐的施予者,你可以成人之美,助人为乐;你可以做顺水人情;你也可能变成互惠的施予方,或者以此作为礼尚往来的道具。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当然,一个营销策略,到底好不好,需要用结果说话。
你的产品和营销策略具体实施场景,决定了哪种方式的效果会更好。
所以,不用急着选边站,选定方案的前提是,对方案有初步的了解,方案一旦实施,后面要做的,就是跟踪、反馈、分析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