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篇文章中对写作风格还有如何让文章变得有意思进行学习,同时也会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文字风格应该优美优先还是清晰之上?
我们或许会接触到这样的文章,文字非常优美,但是读完之后我们似乎不知道这篇文章到底是在讲什么,与要回答的问题更是不符合,感觉朦朦胧胧、迷迷糊糊,但是有一些文章文字简练,语句或许显得稍许粗糙,但是读完之后能够很清楚的在讲什么。那么到底哪种风格的文字更适合呢?本书通过“窗户玻璃”来间接解释了文字风格这个问题:
“有的作品就像你再有色玻璃橱窗里看到的镶嵌玻璃,这种玻璃橱窗本身很美丽,在光照下色彩斑斓,却无法看透它们。同样,有的诗作本身很美丽,很容易打动人,但是如果你想弄明白怎么回事的话,这类作品可能很晦涩,很难懂。”
“至于说平板玻璃,它本身并不美丽,理想的平板玻璃,根本看不见它,却可以透过它看见外面发生的事。”
好的文字就像窗户上的透明玻璃,读者透过玻璃可以清晰地看到窗外的景致,以至于意识不到玻璃的存在,这才是文字该有的作用。
学会提问题,问题是文章的引擎
问题是文章的引擎。没有问题做导引,写作就变成无趣又无用的无病呻吟。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问题意识决定了写作的靶心,决定了写作者看问题的角度和回答问题的方式。
提问是写作和研究中最难的一步,也是最不可捉摸的一步,好在作者琢磨出了一套语法:这包括从宽到窄的三步提问法、用“有的……有的……”句型表达的谜题,“比较差异、寻找机制”的变量思维,以及判断选题的四象限法和四把尺子。
“三步提问法”:
第一步,我要研究(在此处填上一个宽泛的议题)。
第二步,具体而言,我想聚焦于以下疑问:(1)为什么有的……,有的……却……?(此处比较现实中的差异和奇怪现象)(2)什么因素影响了这一结果?(3)这些因素和结果之间的作用机制是怎样的?·
第三步,回答上述疑问,有助于帮助……解决以下现实难题或者理论
问题……
三步提问法可以帮你把议题从大变小,聚焦为可以回答的疑问,还可以帮你把答案从小变大,回答更高层面的问题、获得更大范围内的关注(casting a wider net)。
谜题是文章的救星
“文章的救星常常并不在于作者的风格,而是在于某些作者能够发现的奇异的事实。”写作当以回答谜题为导向,文章才会勾住没有耐心的读者。我在课堂上把酒吧凳谜题抛给同学们,他们报之以无数充满想象力的回答。
比如文章中作者举出的一个例子:“酒吧凳子为什么那么高?”
如果你讲完一个问题,听众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那么它就是一个好的谜题;反之,如果听众只是平淡地回应一声“哦”,说明这是一个平淡无奇的问题,一个很难让人兴奋、很难激发好奇心的问题。
读什么书?
现在社会书籍众多,就算每一分每一秒你不停的读,读上个几辈子也读不完,虽然说读各种各样的书不挑不拣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的,但是书籍的质量都参差不齐,并且每个人所在的领域、每个人的知识水平以及每个人面对的问题都不相同,所以很难说你要读什么书才是对的,才是好的,我们应该结合自己的情况学会选书。
当我们不知道读什么书的时候,大多数人可能会选择的方式是通过“书单推荐法”来找书,比如某某知名专家或者教授推荐大学生必读的书籍,这是一个快捷的方法,但是这些书对于某些人来说可能并不适合,比如很多人都会推荐《理想国》这本哲学书籍,这本书确实有很大的价值,但是也会由于其“过硬”导致很多人阅读起来比较困难,失去了阅读兴趣。
所以说书单就像是一剂良药,须对症才行,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去选书,去读书。
究竟如何选书?
选书这件事终究还得要自己亲历亲为,当自己有足够多的阅读经验时就能很快知道要读什么类型的书,能快速判断出这本书值不值得读,但是前期的阅读量还不是很大的时候,可以借助一些客观的指标来选书:
首先,看作者。
好的作者爱惜羽毛,他们更重品质而不是数量。正如猛禽一般产崽都不多
其次,看出版社。
品牌是历史品质的反映。它之所以是相对靠谱的指标,是因为声誉的累积极为缓慢。
最后,看反馈指标。
客观指标包括版次、印刷次数、网站评分、读者评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