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去私欲,致良知,依良知而行。无我、利他、致良知。
今天学习《传习录》第五十篇——【黄直录】。今天学习两节内容:
一、有人问先生什么是“知行合一”?先生在龙场悟道后首倡“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即物。
先生答曰:“知行合一”是其整个立言的宗旨。但是有些人把“知”与“行”分成两件事。普通人的做法,把念头的生起当作知,真正去做,去行动当作行;先生说的“知行合一”,念头生起时已经在知,同时已经在行。只要一念生起,就已经是行,如果生起的念头不是善念,就要将其克除,必须要彻彻底底克除,不容不善的念头潜伏在心中。这便是“格物致知”的根本。割的不是外面的物,而是割除掉心念上的物、私欲。
要想真正的割去私欲,就要从念一动就是行开始。意识到念一动就是善与恶的行的时候,才能真正下功夫割除私欲。
综上所述,此即为先生立言的宗旨。看似拗口,真正落实到念一动,即刻行上,不过如此。这时我才真正体会到“追捕”的含义,想到即做到,不给恶念留余地。这不仅仅是割除私欲这么简单,而是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省察克己,严格为自己把关。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当我们做事不拘小节,不放过每一个细微之处,比如写功课,只要开始写功课,雷打不动的高度严谨、认真,不放过一个标点符号的精准表达;文如其人,一篇功课清晰通透,那么生活、工作也会安排的井井有条,如果功课应付,布局不清晰,往往生活也理不清头绪;无论外面多么嘈杂、热闹,都与我无关,我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当这形成一种习惯时,即便是进步缓慢,但会稳步提升。
二、先生说:“有时觉得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其实圣人不过是遵循了良知、天理做事情。”
圣人的本体清晰明了,处理任何事情都是按照天理良知去做,只是在事上尽天理而已。近一步引申,圣人按照天理良知去做事,不需要对天下所有的事物都知道。“子入太庙每事问”,孔子入太庙,不知道的地方就去询问。圣人对于礼乐名物也不是全部都知道,懂得天理,自然能够定出规矩标准,此便是天理的规矩所在。
我们学习圣贤文化的根便是“天理、良知”,一旦能够遵循天理,致得良知,必然会去到“知行合一”生发出对的智慧、方法、策略、规矩,然后真正去做到。如果不能做到致得良知,便会受到私欲的操纵。以良知作为出发点,不放过自己,按照天理去做。不去向外求知道多少、会做多少,而是真正做到遵循天理良知去做,自然生发出所有的智慧。
读家书,听点评责善分享感悟
读自己的家书,讲真心话,我不敢回看,因为写到动情处我的眼泪哗哗地流。幸好苦尽甘来,爱人是上天派来拯救我的天使,他的到来为我的家庭带来新生和希望,更让我有了面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感恩我的父母孩子,感恩我的爱人,陪伴我历经风风雨雨,历尽芳华。
这次家书我脑海中搜索不到素材,歪打正着。感动自己还不够,重要的是我们写作的意义是什么,要表达一个什么主题:1.孩子能有缘和我们成为一家人,不过是经由我的身体来到这个世界,他们是独立自由的个体,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我们应该尊重、遵循孩子自由发展的规律;2.对待孩子的人生方向,我们起到的作用是轻轻扶一把,不是全权代劳,孩子的人生他们自己做主,我们只需做好一个配角。
听康文平老师点评责善。随着学习的深入,每篇优秀功课都含金量十足,每一篇功课中都有那么一段话触碰到我们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部分。让我们以圣贤文化思想为根,以众人的思想活力为源泉,奔赴在学习致良知的路上不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