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日本文学家柳田邦男说:“人的一辈子有三次读童书的机会,第一次是自己是孩子的时候,第二次是抚养孩子的时候,第三次是生命即将落幕,面对衰老、疾苦、死亡的时候。我们都会出乎意料地从童书中读到许多可以称之为新发现的深刻意义。”
甜甜在6个月的时候,我便开始给她读绘本,现在快4周岁了。中间走过很多的弯路,但也总结出很多的经验。读绘本的初衷是想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在陪着孩子一起坚持的同时,自己也被绘本中的故事和细节所打动。
甜甜反复看的《讨厌黑夜的席奶奶》,这封面极有意思,正面看是席奶奶在躲避无尽的黑夜。而把封面和封底连在一起看,就变得更有意思了。
黑夜被拉长了,而树上的猫头鹰正瞪着眼睛盯着席奶奶,现在我们知道席奶奶在害怕什么了。
《欢欣岁月》有句话说:“只要故事在图画上表现出来,那么孩子的眼睛就会发现它们”。甜甜在看《月亮,晚安》的时候,突然对我说:“妈妈,你看这幅画,不是《逃家小兔》的画吗?”我仔细一看,墙上挂着的还真是《逃家小兔》的画。作者这样的细节安排,我们大人难以发现,孩子反而有一双发现细节的眼睛和读图的超能力。
每当甜甜读《爷爷变成了幽灵》就会感性地留下眼泪,死亡这个沉重的话题对于年幼的他们太难消化。这本书封面和封底的设计更是巧妙,同样的画面,同样的人物,但方向却变了,看了让人感慨万千。
在亲子共读的过程中,我学会了高质量的陪伴,每次读到精彩处,和孩子能产生一种共鸣,这种情感在我们之间流动,这对我来说是弥足珍贵的。就如《走进图画书》中说的:“在亲密相偎一起阅读绘本时,大人和孩子一起迈入想象的空间。大人越过了自己与孩子相隔的岁月,越过了孩子与自己日常生活的界限,借助艺术的翅膀,给日常生活带来更多的现实感。
那么我们该如何让孩子爱上绘本呢?
一、利用声音、动作
我刚开始给甜甜读绘本的时候,和大多数人一样照着绘本念,可想而知这样的方式对于6个月的孩子,是多么的无趣。所以甜甜那时候不但没有任何回应,还会别过头去或者撕书等行为。
在慢慢摸索过程中,我逐渐掌握了孩子愿意接受的方式。调整自己,和孩子在一个频道上,用有趣的游戏、肢体、声音等调动孩子兴趣。
我第一次给甜甜读的绘本是《猜猜我有多爱你》,照着绘本读时,并不受孩子待见。后来我开始学着兔子妈妈,当兔子妈妈把手打开来形容多爱孩子时,我也一样张开双手,来表达对甜甜的爱。这样的举动让她颇为觉得有趣。我俩就这样学着大兔子和小兔子,做各种各样的游戏。特别是我学着兔子做倒立时,甜甜更是哈哈大笑。
这本《晚安,猩猩》也非常滑稽,和甜甜读这本书时,我会把声音放轻,放慢,感觉我们也是大猩猩的同谋,帮助大猩猩一起偷偷放其他动物们出来。制造出那种氛围后,孩子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大气也不敢出,配上夸张的表情,孩子一下子就能进入阅读模式。
这本《鳄鱼怕怕,牙医怕怕》虽然文字不多,但如果父母能把鳄鱼和牙医互相害怕的心情,用夸张的语气表现出来,相信孩子也会被吸引。
二、追寻孩子的脚步
很多爸爸妈妈在讲绘本的时候,特别喜欢一边讲一边向孩子提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宝贝,这样做对不对啊?你下次不能这样做。” 还有“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啊?” 为了应对父母们的问题,长此以往孩子的注意力都放在如何应付父母,而不是把专注力放在专心看绘本上。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身边有个朋友,非常喜欢说教,在你看一本书的时候,不断的向你提问,还一副自己最懂的模样,相信你也会一样觉得这个朋友真讨厌。孩子的感受也是一样的,父母想让孩子学会更多的知识和道理是可以理解的,但亲子阅读是共同享受亲子时刻的过程,而非说教现场,阅读过程中,减少对孩子的提问也是保护孩子的专注力。
孩子有自己学习的方式,比如孩子会不厌其烦地反复阅读同一本绘本,读了几遍之后,父母可能会厌烦不已,但孩子依旧不依不挠。还有些孩子,看书并不会从头开始读,他们会抓住某本绘本的某一页开始读,并且非常有兴趣。父母喜欢专门让孩子读专家推荐的绘本,而孩子偏偏只挑关于车的绘本。其实这些都是孩子的学习,我们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学习方式,跟着孩子学习的规律和脚步,好好享受亲子阅读时光。
三、把主动权交给孩子
前面说不让家长对孩子说教,但我们要多鼓励孩子开口。绘本中的精美图画仿佛一部电影短片,让孩子有美的享受,文字对于孩子来说过于晦涩,而直观的图画却让孩子最容易读懂故事。
在读这本书时,我告诉甜甜书名叫《五岁老奶奶去钓鱼》,她对这个封面十分好奇,她不停地问我,“妈妈,为什么老奶奶只有5岁?她和小花猫要去哪里钓鱼呢?”这时候孩子的想象力是无穷的,她心中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我通常会问她:“你觉得为什么老奶奶只有5岁啊?我们来猜猜看老奶奶和小花猫她们发生了什么故事。”顺着这样的思路,孩子总能说出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想法,孩子的想象力、表达能力和想象力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这本《小种子》本来是给甜甜看的,但读完后自己却被感动到了,小种子的经历让我感触颇深,原本只是默默无闻,最不起眼的小种子,却经受大自然各种磨炼,最后成长为一颗巨型花。每个人都是一粒种子,都在不断找寻自我,在不断经历中我们在成长。通过简单易懂的故事,却让我们学会了更多的道理。
有一部电影《心灵病房》,讲了不近人情的英语文学教授得了癌症,她的老师在她的病房前想给她念一首诗,她拒绝了,于是老师拿出一本《逃家小兔》念道:“从前有一只小兔想逃家。。。。。。”就这样她安心睡去。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是绘本抚慰了她。
亲子阅读过程犹如小树的成长,父母只需浇水施肥,耐心等待,时间慢慢会让孩子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