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际教学中体会量感的意义
一、为什么在2022把新课标中要特别增加量感?
二、在教学中,如何把长度单位的认识与量感的课标要求相融合?
对比2011版新课标和2022版新课表,只有量感是一个全新提出的内容。为什么要用专门的篇幅特意增加量感这个核心素养?今天通过阅读渐渐明白其中的特意安排。
首先,搞清楚“量”字的读音,量感的量可以读二声,也可以读四声。如果读四声那“量”是个名词,就会于2011版课标中的数感高度重合,因为数量本身就包含在数感之中。如果读二声,那“量”就是个动词,仍然会于2011版课标中的空间观念有交叉,但新课标提出的量感是一个真实的动作,它需要动手去量,它面对的可能是一个平面图形,也可能是身边的一个真实物体。所以,新课标提出的量感,既不是数感的分支,也不是与空间观念的交叉,而是为具体的测量建立起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形式。
除了单独存在的必要性之外,量感的提出还是与科学迅猛发展的新时代相接轨的必然产物。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的教育教学也被席卷。在信息时代的课程内容中,不仅仅是以知识技能为目标,而更应该路啦与学生未来职业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核心素养,做到知识见识并重,借用《教育目的》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既要习得知识,更要习得智慧。因为知识可以灌输,但见识灌输不了,同样测量可以灌输,但量感灌输不了。所以新课标既要有作为具体内容要求的测量,更要有作为核心素养主要表现的量感,我想这也是量感提出的核心原因。
测量教学与量感培养
量感的意义在于把单纯与知识技能为目标的测量,引向培养核心素养之路的量感。那在我们的课堂中该怎样一步步体现呢?首先作为教师我们要理清量感的两重身份:
度量:属动词,估量判定,重在过程;
测量:数名词,规范操作,重在结果。
有了这两重身份,我们就可以更清晰的,把控测量教学中的方向。在核心素养时代知识与建设并重,就需要我们既要关注测量的结果,也要聚焦测量的过程,所以度量和测量应该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教学中应该怎样一步步渗透?
1.量感始于测量教学的起点处。对于测量的教学,我们不能从直接认识尺子、秤,温度计出发,应该从不了解测量工具的时候开始,当解决现实生活遇到困难引出测量,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关注用不上测量工具的场合。尺子唱等测量工具都会帮助我们得到一个精确的数字,但在生活中很多的场合是不需要这些工具就能对长短轻重大小等做出合理的判断,所以量感就是在脱离测量工具的环境下,仍然对观测对象物理属性的计量作出合理判断的能力。读到这里,我就想到关于长度单位认识中身体上尺子的认识,通过一庹、一拃这样的身体尺,也可以让学生在摆脱测量工具时,发展学生的量感。
我的量感培养,是通过创意作业的形式展开的。让学生利用身体上的尺子量一量身边的物体长度:沙发、电视、茶几、……的长度,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让他们直观感知测量的结果,更让他们在真实的测量过程中,体会长度的可加性和不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