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型文本”
王君老师曾对此做过这样的诠释,以“诵读”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其至是唯一手段来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这种课堂的教学手段相对简约,其呈现状态也相对简洁--就是各种各样形式的诵读组合。
由王君《送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执教过程可以看出,学生朗读有自由读、选句朗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
先是自由读,用朗读重现当时的情景。
读出欢乐,读出惊奇,读出自由,读出新奇,读出沉醉。
接着让学生任意选择一句喜欢的读,用声音传递出文字蕴含的情感。
学生有嘟着嘴,有抑扬顿挫,有摇头晃脑的,都在努力读出那种童趣来。
学生读出了欢乐,读出了自由,读出了惊喜,更读出了百草园是童年时代的一个乐园
这些环节的设计由放到收,由开到合,学生的阅读视线在诵读中,逐渐聚焦到文章的思想情感上来。
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逐渐由诵读的“表”触及情感的“里”,教学目标在诵读中自然达成。最为可喜的是,有的学生说“我看到了小时候的我”。
王荣生教授在他的报告中谈到,“理解”有三个层次,包含字面理解、篇章结构的理解,以及读者能够结合社会经验对所读的材料有深刻的、自己的理解。这个学生就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这样精彩的课堂生成,仅仅是借助诵读这种简约的教学方式完成的。
诵读型文本教学的优势在于“融”,它可以融汇各个层次的理解,还可以融汇阅读与写作等不同的教学方式。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通过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
郝晓东#早安新网师 (793)
“真正高效的学习,其实是知识融会贯通的结果。有了对重要的核心知识的深刻理解,我们运用起知识来才能游刃有余。
而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阻隔我们融会贯通的原因恰恰是我们的囫囵吞枣,没有像曾国藩一样把每一个知识点,都吃透、嚼烂。
这给了我启发,把一个知识学透,胜过蜻蜓点水般的学很多知识。”(刘润)
郝晓东#早安新网师 (792)
“全力以赴”和“尽力而为”的区别是什么?
一则段子形象作了区分。
猎人问猎狗:我把那个兔子打断了一条腿,你怎么还追不上呢?
猎狗说:那肯定追不上啊,因为我是为一顿饭在跑啊,我最多做到尽力而为呀。那个兔子虽然少条腿,它是为了命在跑啊,它一定会全力以赴啊。
你想想,一个全力以赴,一个尽力而为,我能跑过它吗?
郝晓东#早安新网师 (791)
新网师啃读会将共读伯姆的《论对话》。这是一本极有价值的书,也是新网师的根本书籍。
我们熟知“对话”这个概念,但并不清晰“对话”的内涵,更没有充分领会“对话”的价值。
柏拉图特别重视“对话”在真理传达中的作用。他说:“怎样接触学习的对象呢?事实上。语言不可能把握对象,而是要经过长时间与对象进行科学的交往,并在相应的生活团队中,真理才突然出现在灵魂中,犹如一盏被跳起来的火星点燃的油灯,然后再靠自己供给燃料。”
雅斯贝尔斯也说:“真理会一刹那在人群中突然亮起来,但这只能在生活交往中出现。”
联想起自己写论文,向导师请教。导师往往几句话拨云见日,醍醐灌顶,让自己豁然开朗,发现自己对以为熟知的领域并不完全了解。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因为熟知,所以陷入一种固化的思维中,久而久之,如果不能与高人对话,就形成了仅靠自己难以突破的认知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