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陷阱》是由接纳承诺疗法(ACT)创始人海斯及其弟子推出的。书的开头就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幸福?
人们潜意识里拒绝痛苦,希望一直幸福。然而,“追求永远快乐”本身就是一个谬论。幸福的第一个陷阱——“幸福”是一种常态。
这种观点并非让我们 “放弃对幸福的追求”,而是重构了幸福的定义:它不再是一种单一、持续的情绪状态,而是一种 “带着情绪依然能前行” 的能力 —— 是接纳生活的不完美,与负面情绪共存,最终在行动中找到意义感的过程。当我们放下 “必须永远快乐” 的执念,反而能更从容地面对真实的人生,从 “对抗痛苦” 的陷阱里走出来,走向更有弹性的幸福。
回顾以往的学习经历,无论是家庭教育、心理学知识,还是经典理论,最终会有一种殊途同归的感慨。不同的领域用不同的方式阐释着共同的真理:接纳真实,正念导向,投入行动。
1. 接纳而非对抗。
幸福是一种感觉,与情绪息息相关。当我们感觉不幸福的状态往往是处于焦虑、恐惧、痛苦、不安等种种负面情绪之中。趋利避害是人之本能,所以会本能地回避这些负面情绪。《幸福的陷阱》告诉我们,对于负面的感受和情绪,我们不需要消除,而是学习与它共存。
情绪来临时,好好地体验它,而不是去评判或者抗拒,它就会快速地过去,或者转化为行动的能量。比如你发现自己在嫉妒一个人,一方面你否定自己“怎么能嫉妒她?”,另一方面又抑制不住,内耗中就产生了矛盾。而这时候如果你能不评价,而只是静静地体会自己内心的体验,你会发现它很快就会过去。任何情绪的来临都在提醒觉察自己的内在,接纳、体验,而非抗拒,“我愿意放下所有抵抗!”这是面对自己情绪的处理方式。
2. 用正念接触当下,减少思维融合
《幸福的陷阱》中揭示,我们之所以被 “幸福” 困住,往往源于对负面念头的无效对抗 —— 越想驱赶 “我做不到”“别人会嘲笑我” 这类想法,反而越容易陷入认知融合的困境,把头脑中的想法当成了不可动摇的事实。而 书中提供的破局之道,正是以正念觉察这些想法,但不被它们控制——意识到“我有一个想法‘我做不到’”,而不是“我做不到”。这种细微的视角转变,本质是《幸福的陷阱》强调的 “解离” 技术 —— 不与想法纠缠、不被情绪裹挟,只是清晰地觉察它的存在。这让我们更灵活地回到当下,投入行动。
当正念启动时,我们的注意力会从混乱的思绪中抽离,重新锚定在当下的感官体验里 —— 可能是指尖触摸物品的质感,可能是耳畔的环境声响,也可能是呼吸的起伏节奏。这种对当下的全然投入,会自然打破思维融合的枷锁,让我们从 “被念头操控的囚徒” 变回 “觉察念头的主人”,从而获得回归行动的灵活性。
3. 行动本身就会重塑感受。
我曾经以为必须心情好了才能高效工作,后来发现,往往是先开始做一点,状态才慢慢转变。行动像是“启动器”,改变了内在的情绪循环。无论情绪如何,都选择按照价值去行动。不是等到“有动力”才做,而是通过行动创造动力和意义。
“什么对自己真正重要”——这就是价值。价值就像指南针,行动则是朝着方向迈出的每一步。有时候大目标让人压力大,但只要每天做一点符合自己价值的事(比如写一段文字、倾听一个人),长期下来,会感受到一种扎实的“活着”的感觉,那不是情绪上的狂喜,而是深层的满足。
小的行动本身就会积累出意义感。心理学家李松蔚所著的《5%的改变》的核心观点是:不需要制定宏大的、100%的改变计划,而是从微小的、5%的行动开始,通过一个极小的改变,打破固有的行为模式,像滚雪球一样引发一系列积极的变化,最终改变整个系统。
《幸福的陷阱》提示:幸福不是要捕捉的状态,而是在投入价值行动的过程中,自然涌现的体验片段。幸福不是终点,它是有意义生活的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