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能、爱好和志向的培养和发展》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的文章没有想象中的难读,很接地气,先教给我们出现问题应对的方法,然后作者用精彩案例详细告诉我们该怎样做。但是读完本篇文章,有些令人费解,有些难于理解的地方。跨着国度,有些读不读不懂,但还是能捕捉到一些信息,引起我们对我们教育过程中的反思。
作者在给各种兴趣小组分组时,总是把高年级的学生和低年级学生分在一起,还让高年级学生给低年级学生做榜样,并把所学知识教给低年级学生。作者的这些方法激发了有的一些想法。在平时的认识中,当我们开设兴趣小组时,按年级分为低、中、高段来设立兴趣小组,总是认为学龄段不一样,对开设课程是有障碍的。读完这篇文章我不在这样认为,我们的低年级兴趣小组里必须安排有高年级特优秀的学生在里面,这样高年级的学生既有榜样作用,又可以教授低年级学生一些知识,这样可以让教师省力些,其实这个问题也就是我国的大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的,发挥小先生的作用。我们要培养更多的高年级的小先生带动高年级的小朋友,从而使整个学校走向团结、和协的大家庭。
在我们的教育中,学生的行为习惯特难抓,说教说破了嘴收效依然很小。人们常说,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先做到。我在学生面前常常把地上的垃圾捡起来,扔进垃圾桶里,并嘱咐大家不要乱扔垃圾。心想,时间长了,会感化学生的。两年了,依然收不到效果,学生总认为这是老师的事,学生照样乱扔,看见地上的垃圾也不会弯腰去捡,总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本篇文章也激活了我的大脑,让我也有一些新的想法。在整个学校里,我们可以找一些行为习惯较好的高年级学生,让他们在公共场合做好其他人的榜样,带动其他同学一起改变自己,矫正自己。在班里也可以用这种做法,让一部分带动另一部分人。我们先把班委组织起来值周,让班委看见垃圾随手捡起来,或提醒其他同学捡起来,并一直坚持下去,这样可能会收到好的效果,当班委值完周,我们也可以把其他同学也纳入值周计划,让每个人都体会一下,这样做其实并不难,只是举手之劳而已,就能让大家感到心情愉悦,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提到的让所有学生爱上劳动,这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常常见到我们班的小朋友来告状,谁又没扫教室,谁又没扫清洁区,谁又在他打扫卫生那一天故意迟到,谁又在打扫的时侯不认真去玩了……于是,我就暗中观察,总有一部分人不爱劳动,想方设法的去逃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其实,学生都有向师性的,把这些不爱打扫卫生的人分了和老师一个组,看到老师去打扫卫生,他也会跟着动起来,会很卖力,打扫得很好,但是要督促一段时间,就会见成效,让这部分学生行成一种劳动习惯之后,他们就会自觉地参加劳动。平时我们要主动去靠近这些孩子,比如牵着他的手,拍拍他的肩,下课和他并肩走,聊一下日常,遇到他主动打招呼、示好。这些孩子一定会有改变,不但在校要参加劳动,回家也要跟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做完之后并回学校告诉老师,为了防止有的学生做假,就要建立家校之间的联系。最后,让我们以作者的这句话来结尾:“一个人只要完成一定量的工作,见到了工作成果,工作对他就有了吸力。”我们去努力践行这句话,孩子们会爱上劳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