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儿时记忆
——《对学生的生活环境、劳动和作息制度的卫生保健要求》读后感
曾一度以为,从那个艰苦年代走过的我,儿时的生活都是苦难的时代造成的,因为那时的我们条件差:睡在干草垛上、粮田和牧草地里,还要在地里拾着稻穗,放学之后先去地里干活,晚上在煤油灯下写着作业,打着赤脚走路,还有夏天在河里去洗冷水澡,这些都是时代的烙印,也是条件艰难的印记。读完苏霍姆林斯基的这篇文章,我豁然开朗,原来是是那个艰苦的年代,赋予我们锻炼自己的机会,真的要诚心的感谢那个时代的我们,做了那么多历练自己的事,虽然当时并不愿意这样,现在看来却是宝贵的财富,让我们说起往事来有很多值得一提的地方。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作息制度,是身体健壮和精神振奋的一个重要条件。自觉遵守制度,则又是自我培养意志的重要因素。”对刚入学的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作息制度的养成尤为重要,良好的习惯终生受用。
我们要遵守劳动和作息制度的卫生保健要求,促进学生身体和精神发展的一致。低年级学生进行的脑力劳动一天内在3小时左右,其他的时间要进行户外活动,让学生呼吸新鲜的空气,这就对我们的教学环境有更高的要求,我们的校园绿化面积要达标。其实,这让我想起了我的中学时代,那时晚自习都是没有老师上课的,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活动。一到晚上,吃过晚饭,学生们都三五成群的到校园背后的小河边去。远远看去,整条小河都有星罗棋步的学生在那里活动,和热闹的集市堪有一比,似乎这条小河是上天垂怜孩子们给安排的一个乐园,真是热闹非凡!孩子们在这里有聊天的,有谈笑风生的,有散步的,有呼吸新鲜空气的,有埋头苦读书的,也有小组学习的,当然,也有谈恋爱的……简直是一幅无与伦比的晚景生活画。原来,这才是苏霍姆林斯基笔下追求的教育,这才是教育本来应有的面貌,我们不要过多的占用学生的时间,把属于孩子们自己的时间还给他们,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生活,实践生活,找到自我。同时,也让我们的教育接地气,让孩子们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
良好的作息制度就是四个字:早睡早起,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在晚上8点睡觉,旱晨6点起床睡眠时间要达到10小时。因此,我们要求学生早睡早起的同时,还要教给家长如何让孩子自己就寝和自己起床。让家长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提高认识,摒弃教育完全是教师的事这一教育理论,监管好孩子的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