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写学生故事
课堂管理、师生关系,研究学生、与学生有效沟通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写学生古诗让教师找到研究,观察学生的抓手和切入点,促进教师深入发现学生,沉淀思考,提升德育自觉以及育人的智慧和能力。
社会环境变了,学生也变了,教师也要跟着更新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写学生故事需要直面学生的问题、现象,展开反思,通过写作梳理总结出自己一套科学实用的育人方法,以便让自己能从容面对各种各样的学生。
学生故事要在这两点上“用力”:思考教育,反思自我,研究学生反思方法。
陶行知先生在一文中写道:教育是什么?焦人便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不交人,变人不变的不是教育。
(陶行知先生的这段话简洁易懂,却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有时候好多事儿不需要那么高深莫测,简单明了,反而是返璞归真,大道也)
(江波一事的关键不在教师教育,而是个人性格,家境遭遇,生活,社会影响,学校影响,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如果这样一件事就说明这个孩子的教育失败就是教师的教育失败,那么我是不认可的。如果好的教育就是教师为一个孩子倾尽全部精力来挽回,那么一个班,其他学生的成长进步,所学所得,引导,教师又该从哪里抽出时间和精力来呢?教师家庭,孩子,父母,自我学习提升的时间有要从哪里抽出时间和精力来呢?一个学生的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问题可以凭教师一己之力做到力挽狂澜么?)
下来这张的这句话给我触动很大,面对中国教师的请教“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荣获全美最佳教师的雷夫,埃斯奎斯这样说“有些学生就是教不好的,我的失败多于我的成功,但我从不放弃,我们应当尽力去教每一个学生。”教师不必背负教育学生的无限责任,但不放弃也是优秀教师不可或缺的品格。
从学生故事中反思提炼出的教育原则,方法是构成教师整体教育观的基本元素,有助于教师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和问题反映模式,从叙事导向变为问题研究导向,把主要笔墨放到发现和分析普遍性的教育问题上,从学生个案问题出发,提出问题,进而具体分析问题,构建解决这类教育问题的思维模式。
所以写学生故事的人选,要从典型性行为和问题的角度来选择向难以沟通,自制力差,厌学早恋暴力倾向等等。(也可以从好的学生身上,观察,发现,优秀孩子培养的一些共性的方法条件。)
所以要做“自己的”,“具体的”有连续性,系统性的教育叙事研究,引导自己去思考研究一些具体的教育问题,如果您是一位小学班主任,正教12年级,那么可以从每天发生的学生故事中,把小学低年级小学生的特点一般会出现的教育问题整理出来,做个归类,然后分析这些问题都有什么原因,自己采取了哪些方法去教育引导成效?如何再对成效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以此类推,这个方法很不错。教育专家王晓春,教师的专著《早恋怎么看怎么办?》对教师做研究会有很多思路上的启发,每个教师只要自己愿意,都可以通过真实的学生故事来做教育题的实证研究,如低学段小学生厌学:怎么办?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