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本来在班级有一个很要好的朋友,女孩挺乖巧的,我挺喜欢她。
最初是两个孩子一块玩儿,我与她妈妈也渐渐熟悉起来。那时孩子们都是中低年级,学习成绩不相上下,严格来讲,那个孩子的成绩比我娃成绩还好看一点。
例如四年级上期的单元测验(最简单的A4试卷,省里统一练习册附带的那种),那个孩子次次100分,这种100分连续保持了5个单元。我怎么知道的?朋友圈呗,妈妈次次要拍照发一圈,配文是:又100分了。
本来呢,对于成绩好的孩子谁不愿意自个儿孩子跟她交朋友。但是我邀请了两三次那个孩子到我家玩,发现她的学习习惯不是成绩反映出的一致。
例如到我家一块儿写作业,那个孩子东张西望,或者玩东西,或者不动笔,后面直接趁我不注意抄答案。
到了四年级上期期末考试,那孩子四门全是80几分,至此再也没有上来过。
我不是因为那孩子成绩下降阻碍孩子们成为朋友的。
孩子妈妈喜欢晒朋友圈,不论是上面提到的炫耀100分(期末老实了,发了条“娃没复习就考试,也还不错了”的话),还是隔两天就抱怨一次作业写到23点,只知道看电视、玩手机。那孩子简直在学习上没有什么优点啊!
因为话都是她妈说的。
到我家里来有点坐不住的感觉。我娃练琴,事先跟娃讲好的,不论亲戚还是你朋友来家里,琴必须练,还要好好练,不能受影响。所以在娃练琴的时候,我担心那孩子无聊,找了几本书给她,还准备了奶茶、零食。
结果我发现,她并不看。胡乱地翻了一本就丢在一旁,要么站起来看一下我娃练习的情况,要么就坐在那里发呆。
我告诉她:阿姨家里电视机不能随便看,要指定时间,不能在她(我娃)练琴时候看,否则她就会忍不住偷看不想练琴。
那孩子很乖,真的很乖,就那样硬生生地听娃练了1个半小时琴。
这期间,她没有拿出作业本写,也没再翻动一下我找的书。我还因为担心书不好看,拉着她到书架那里请她随便看,但也没看。
娃练完琴悄声问我:她(那个孩子)要玩iPad,可以吗妈妈?
我同意了,接着就看那个孩子恢复了元气。
娃经常给我讲那孩子告诉她抖音的段子,还说每天要玩很久手机。她的妈妈在中低年级时,还是监督孩子学习的。可能是那次期末考试成了阴影,她就不管孩子了,除了只会在晚上9点时问一下“作业写完了吗”,然后在朋友圈里刷到她抱怨孩子磨蹭、不写作业云云。
育子,的确难坚持。
昨天晚上又是妈妈打来电话,问我娃各科作业都有什么,请我帮忙拍照。我发给了她,她回:很多作业还没写,包括作文。当时已经吃过晚饭了,很多作业没写,包括一篇作文(列提纲、打稿还要誊写完,等于三个部分要完成),孩子都干啥了啊?妈妈怎么才想起关注?
接着,老惯例,在朋友圈看到了妈妈的抱怨...这次,又是看电视、玩手机,还有孩子说不想上学的话。
五年级了,作业还完不成,而且还有“想天天在家玩手机看电视,不想上学”这样的言辞,这恐怕将来职校有她一席之地。
如果一个孩子,还是一个五年级的孩子,周五晚上加上周末两天学校布置的作业完不成,其实除了作文等于其余作业是周五在校完成的,那这个孩子身上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做作业慢或完不成作业,有三种可能性:
一、不会写。一般学校当天布置的作业都是课堂上的内容的一个巩固,不会做显然课堂吸收不好,吸收不好就意味着作业不会写。其实这个时候孩子需要自己再去看课本重新学一遍,但是10岁的孩子她怎么可能有这个意识,所以家长就充当了学习上的引导者。
二、不想写。这是态度问题。我们常说最怕做事态度不端正,没有态度怎么能做成一件事?就拿孩子学习的事来讲,不想动笔,不想听课,不想写作业,这都是态度不好的体现。
三、忘写了。“妈妈,我忘了还有XX作业!”这是一个习惯问题。孩子在生活上、学习上的事需要大人提醒,脱离了大人的监管,他就不能独立做事情,这在孩子中特别常见,我娃曾经也是这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每天写待完成的任务,完成一项划掉一项,前期需要家长监督直至习惯形成。
上述三点,是孩子作业磨叽、完不成的常见情况。对号入座,或多或少孩子都会沾上那么一丢丢,毕竟上了一天学再去写作业确实很辛苦。人性本就习惯舒适,要一个孩子做到自觉或者自身分析原因有些困难。其实,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还得靠父母。这三点哪一条都离不开父母积极地推动,帮助孩子找原因、给孩子养成好习惯、树立正确学习态度,哪一样都缺不了家长的参与。
文中提到的孩子最终我让娃远离了,不只是因为那孩子的种种习惯怕影响了我的孩子,更主要原因是我与她的妈妈理念不合。眼瞅着还有一年半就升初中了,习惯还没养成的孩子,在一块玩早晚也会散。现在我就发现了娃班上奇怪的现象,仨一堆俩一块的孩子,水平都差不多(成绩、经济条件)。
娃养成一个好习惯要了老母亲半条命,坏习惯跟某些孩子玩上三天保准能形成。这么一想哪个不怕?作业都完不成的人,他什么事也别想干成了,我这么对娃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