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总是想起农村厨房大锅台里嵌着的老铁锅。
记得小时候在乡下,姥姥家的厨房在正房的一侧。在我的记忆中,姥姥家的两个厨房在不同时期是在不同位置的。一个厨房是在院子正房的西侧,并且与正屋相连;一个厨房是不与正房相连的,而是在院子的东边,是一间单独出来的房子。但是这两个厨房到底哪个在先哪个在后,已经记不大清了。应该是姥姥家在老宅院的后面又起了一处宅院,所以才有这两个不同位置的厨房。
乡下厨房空间都很大,那时候一家的人口很多,天暖和时,家里人在院里甚至村里任何一棵树下,端着大海碗,聊着天就把饭吃了。天冷时一大家子在厨房里吃饭,需要的空间是要大才行。
厨房里有大大的四方的用胶泥和着干草砌的灶台,铁锅就嵌在这四方的灶台里。姥姥家的灶台是大小相连的两个灶台,大的灶台嵌着口大铁锅,小的灶台上嵌着一口小一点的铁锅。铁锅们黑黢黢的,木质的大锅盖,还有用秸秆编制的圆圆的锅盖,很原生态。灶台下是双层空间,上层用来烧柴禾,柴灰会落到下面的空间。条件好的人家还会在灶台的旁边装上一个风箱。风箱带着长长的把手,拉出来推进去,火势随着风箱风力的大小时大时小。铁锅的锅底可以刮下许多锅灰,好像锅灰有一些用处,比如可以敷伤口,还可以用来做颜料,不知是不是记错了,好像还可用来腌咸鸭蛋,到底是锅底灰还是柴料灰,记不准确了。
姥姥家的厨房在院子东边时,还记得有一年的某一天的中午,天正是正午时,姥姥在厨房里擀面条,天空慢慢暗了下来,大家以为是变阴天了,天空越来越暗,以为要下雨了,突然一下,整个天地间全黑了,姥姥一边从厨房里摸着出来,一边大喊怎么回事。当时的我只有几岁的样子,不知道那是自然现象——日全食。这件事在记忆中印象很深。
说着老铁锅,不知为什么就想到了这个小插曲。接着继续说老铁锅。
我觉得老铁锅在我的感受里就是质朴、简单、原汁原味的代表。在我喜欢的李子染的短视频里,总能看到她的老铁锅。因为她的烹饪方式基本就是传统的地灶、烧柴,还有砂锅、烧炭。我对此也总有一种执念,觉得这种方式做出来的食物最是接近原汁原味。
去年在网上买了一口章丘铁锅,有点小贵,还送了一口铁煎锅,一把铁勺,一把铁铲。说是不粘锅,不生锈,但用起来还是有点粘,并且洗完锅后,如果没有给它擦干水分,第二天也会有些微的生锈。用了半年多之后,锅的表层油膜化了,炒菜已经基本上不粘了,越用越得心应手,让人觉得炒菜的感觉非常好。喜欢这口老铁锅,就是因为一种返璞归真的心理作用吧。一种由复杂到简单的感觉。
不记得姥姥家的老铁锅会生锈。姥姥刷锅就是往锅里倒水,刷完用葫芦做的大瓢舀出泔水,再倒水接着刷,刷上个两三遍,然后用抹布擦干,因为锅底是烧的柴禾,所以往往吃完了饭,锅底火灶里的余温还很厉害,甚至可以烤熟玉米和红薯,所以,因着这余温,铁的锅底都被烘干了,所以很难生锈。再加上积年累月的做饭,煎、炸、炒的,锅的表面已经被油膜化,也是不会生锈的原因之一吧,不像现在的人们用洗洁精,把油刷得一干二净,很难产生油膜。
最重要的是,老铁锅做出来的饭菜特别香,我觉得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灶下烧的是木柴,总觉得大自然的原汁原味共同造就了饭菜的清香。因为木柴是有味道的,大自然的木香,大自然的味道。一口铁锅,一把柴火,这不就是最纯粹的质朴与简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