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5年前的小学新生家长培训总结文,隔着时光看去,依旧能感到自己的情真意切。
我能清晰感受到当时自己的期许——对即将开始新的学校生涯的女儿的期许,对当时正在经历心理蜕变的自己的期许。
5年弹指一挥间,我们表现得不很完美,但我们都很努力。
我们会越来越好。
最开始接到家长培训通知的时候,我的心情很复杂:一方面觉得,作为家长,理应配合老师开展各种家校合作活动;另一方面,又觉得家长培训八成是照本宣科的大道理宣讲,怕是会枯燥无味。
但是,当我坐在家长培训的课堂上,我看到的是有趣可爱的老师们,听到的是抑扬顿挫的激情语调,体验到的是精心设计的心理活动,感受到的是人性真切的教育观念。
我知道,这背后是一个学校与时俱进的育人理念,是一群老师用心为学生的真诚付出。
所以,我最初的担心烟消云散,我之前的纠结无影无踪。我拿出纸笔,记下了满满几大张的笔记。
在一天半的培训中,有校长的宏观论述、主题学科融合课程介绍,有老师们的心理知识辅导、视频分享,尽管看起来形式不一、内容有别,但归根到底向家长们传达了共同的理念:爱、规则和自由。
爱
在体验活动中,和我合作的家长站在椅子上,伸出食指指着我的脑门俯视着我。尽管我知道,她对我毫无恶意,也构不成任何威胁,但我还是难忍委屈,有想哭的冲动。
当我们互换角色,我用手指着那位家长时,我清楚地看到她慢慢开始目光躲闪、表情严峻,我们的心理距离一下子拉远了。
我想到了我的孩子,想到了被我用手指着、俯视着、斥责着的孩子,我的心揪紧了——我口口声声说我爱孩子,但是我却亲手用这样的方式把孩子推开。
我对自己说:如果真的爱孩子,那就先平等地、尊重地爱。具体说就是,身体蹲下来,目光平视着,把手放下来,把心打开,用心爱。
规则
“没有规则就是暴力”。当老师讲到什么是暴力时,我自信我没有对孩子的暴力行为。但当我看了暴力的概念后,我低下了头:原来我也很暴力呀。
至少我经常为了自己的面子控制、要求孩子,这也是一种暴力。明了了自己的错误,下一步就是改正。
七大校园规则中,“请归位”、“ 请等待”、“ 这是我的”、“ 别打扰”等规则,个个大道至简,发人深省。反观我自己,我在“别打扰”中做的不好。
我会在孩子正在做一件事情时打断孩子,比如她急着跟我分享一个玩具,我会自顾自地转移话题;我会在她正在看电视的时候,直接叫她取一件东西,如果孩子不愿意,我还批评她不体谅妈妈,道德绑架她。
孩子是家长的镜子,一个没有被妈妈“别打扰”的孩子,怎么会对别人“不打扰”呢?亡羊补牢,未为晚矣——今天觉知,是更正的开始。
自由
秋雨淅沥、雨珠跳舞,室内舒缓的音乐让人静心平和;王老师舒缓优美的美文朗诵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渴望爱的内心。
孙瑞雪老师的视频课真挚深刻,触动内心。孙老师说,孩子带着爱来到这个世界上,她的目的是要实现自己。家长爱孩子,真正的爱是爱孩子这个人,而不是爱她成绩好、会讲故事、会做家务、会给家长挣面子。
我问我自己,我真的爱孩子吗?我愿意让孩子做她自己吗?
我把目光转向了教室窗台上的小盆景。我说的是:孩子,你自己选,哪一个都行,只要你喜欢。孩子选中了那个她喜欢的“白菜盆”,我觉得土,不同意。
虽然我最后妥协了,但当我看到其他家长漂亮的盆景时,我心里开始懊恼。我准备回去换一盆好看的盆景,我觉得我不能输了面子。
但现在,我听了孙瑞雪老师的课,我对我自己说:你真的爱孩子吗?你真的愿意支持孩子做她愿意做的事情吗?你敢让孩子做自己吗?
我决定不再换掉那个我觉得土的“白菜盆”,因为孩子喜欢。
一天半的家长培训触动了我的内心,打开了我心中一些以前混沌的地方,我感觉我在向着光前进。
我愿意和老师一起,陪着孩子慢慢成长,用爱和规则,让孩子自由成长,成为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