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注射肾上腺素0.5mg,静推地塞米松5mg。”
上午十点,120电话响起,所谓120电话,也就是一普通的电话,不同的是安南县的人拔打120时,这个电话就会响起。
县城龙洋镇鑫达汽修旁,病人喝错了药,发生了过敏反应,人晕倒在床上,家属在电话里又是哭泣,又是催促,简直乱成了一团。
林洋跟随华妮和代医生上了车,开车的向师傅一路拉响警铃,在县城的街道上左拐右拐,很快就离鑫达汽修厂不远了。
鑫达汽修厂旁,一名中年女子站在一栋三层小楼前挥手示意。向师傅将车停稳,华妮拉开车门,提上急救箱,代医生则奔向车尾,取下担架,两人尾随那人冲上楼。
路上代医生简单了解了病情,原来病人是头孢过敏,却误服了头孢类的口服药。一行人奔上楼,病人躺在床上,约莫五十多岁。男性、胖胖的,面色苍白,昏迷,满身大汗,测血压70/50mmHg。
“肌肉注射肾上腺素0.5mg,静推地塞米松5mg。”
华妮打开急救箱,动作麻利地执行代医生的抢救指令。肌注肾上腺素、吸氧、打好留置针、静推地塞米松5mg。
病人脸色渐渐由苍白转为红润,血压上升到90/60mmHg。
现在需要将病人转运回院继续观察。
一行人将病人抬上车,尖利的警报划破周遭的静寂,救护车火速赶回医院。
代医生再次给病人测了血压,听了心率,
病人清醒了,却开始呕吐,食物残渣吐在了被子上,林洋一阵阵头晕,也很想吐,但得忍着,要找一次性垃圾袋接呕吐物,但旁边华妮在给病人擦拭呕吐物,却没一点不耐烦的情绪,相反脸上流露的都是对病人的同情。
二十才出头的姑娘,做到这一点真不容易。起码林洋自忖在她这个年龄,做不到这一点。
车上,代医生己通知服务科人员等候在住院部门口,联系了内一科的床位。
到达内一科后,三人将病人交给了该科的医生护士。病人火速被送往急救室,此时他己清醒,血压110/70mmhg,血氧饱和度97%,心率80次/分。生命体征平稳下来了。
林洋的第一次出诊就顺利完成了,这就是城区出诊,需求急、情况多变。因此,对急诊医生护士要求是快、准、稳。
林洋有丝不适应,她晕车,坐小汽车都晕,更别提跑的飞快的救护车了。
林洋所在的县城属于山区,国家级贫困县,是一个集老、少、山、穷、库于一体的特殊县份。下面有十几个乡镇,四五十万人口,气候以其独特的“立体型”气候而著名,常常在县城穿短袖,而在有些乡则要穿棉袄。
出诊地方非常偏远,山路崎岖,弯多路险,司机长时间疲劳驾驶,有几次差点出了事故,医生护士长年累月把时间耗在一趟趟长途上,生命安全受到威胁。专业价值又得不到提升,更别提肯定了。
现状若此,医生们一肚子苦水,很多人不爱来急诊科。女护士怀孕后又不能出诊,一个个飞走了。
县级医院的急诊科,本来就是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是进也难,退也难。进,设观察室和EICU,退,设个输液室,勉强跑几趟诊,偶尔抢救个病人。
这就是林洋面对的继科室硬件建设落后,学科建设的硬伤。
医院里的人对急诊科的态度褒贬不一,在这里干过的人理解,说急诊很辛苦,但大多数人眼中的急诊工作,不过是一个搬运工而已。
林洋夜班,接120电话,地点是青坪二组,脑外伤。电话里林洋嘱咐家属在路口等,不然找来找去浪费时间。
林洋不知道青坪在什么地方,以前也从未来过,只是当师傅拐上那条路时候,看见狭窄的乡村公路,路下是万丈深渊。只觉得心惊胆战。
120啊,考验的不仅仅是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还有师傅们娴熟的车技。
车在半山云里弯弯拐拐了半天,终于看见路口有个人在招手。
车停了,林洋脚一踩在公路上,鞋面就沾上了泥,乡村公路,就是这样,一下雨便满是泥泞,下脚都困难。
因为距病人家还有一段距离,所以阿丽又上车,向师傅小心翼翼的继续开,这里全是下坡,路况极不好,很难开。
堂屋里,病人坐在椅子上,地下是呕吐的食物,有个村卫生室的医生在那里,跟林洋说已经做了初步的处理,头皮裂伤已经缝合了,还挂了一瓶点滴。
代医生迅速给病人加压包扎了伤口,林洋递给代医生手电筒,对光放射和瞳孔大小暂时都还正常。
林洋重新建立了一组静脉通道,原有的七号钢针拔除了,山路崎岖,颠颠簸簸,不打留置针容易渗漏。
现场的初步处理结束,所有人一起把病上了抬上车,给氧,测血氧饱和度,血压。SPO2:97%.血压:110/70mmhg。
救护车开了,一路拉响警报,快到医院时,代医生给脑外科打了电话,通知脑外的医生和服务科的人在住院大楼门口等待,病人需要做急诊CT。
乡下出诊,山路多险,伴随无数像林洋、代医生、向师傅这样的基层急诊人的,是无处不在的出诊安全。
“腰痛”是这次“120”电话中中凭呼叫“120”者的口述,林洋和代医生接到的病人病情。
到现场二人一看,这个腰痛的老汉胖得很。他的腰痛应是腰椎间盘突出造成的,之前也到医院检查治疗过,知道有这毛病。这次他本不想打“120”,但是儿子很孝顺,情急之下,见父亲当时痛得不轻,就顺手打了“120”。
双方交谈了几句,病人有意到中医院就诊。对于这种院前转运的要求,代医生也见惯不怪,只是把“丑话”说在了前头:救护车转送可以,但要100元左右的救护费,患者一听到费用就瞪大了眼:“120不是不要钱吗,免费送……”
“拨打120是不要钱,但救护车出动这么多人力物力,要收院前急救费……”林洋试图跟病人解释。
其实像这个这种情况,完全可以自行来院,而无需动用救护车。更何况急救站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为呼救者采取相应的救护措施,按规定理应收取适当的院前急救费用,更何况不如此,随意、恶意浪费公共卫生资源的现象将更泛滥,120会沦落,会沦为有些人召之即来、挥之即走的什么……
病人和家属两个人小声商量了会,于是,病人坚决不同意到医院,儿子只好敷衍林洋“再在家观察观察……”
下午五点的这趟车,是空车。
身体的不适应,对出诊安全的担忧,病人对120急救工作的不理解,恍如三座大山,沉重地压在了林洋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