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书单:
《喜福会》谭恩美 ——“吴菁妹|望女成凤”
《喜福会》,大家通常只看过电影,其实这本书有着另一番风格。单元剧式的故事,讲着一个个中国女性的故事,而其中zui有戏剧性的,就是中美文化冲突下的母女关系。
“吴菁妹|望女成凤”这一篇和“韦弗里江|四面八方”恰恰相反,后者讲述了一个国际象棋天才女儿的骄傲的故事,而前者讲述的,却是一个母亲千方百计试图让女儿成为神童,但最终失败的故事。
母亲相信,在美国所想的任何事情都能遂愿,包括女儿成为神童。
“你干什么都是最棒的。”这句话是不是似曾相识?在新式“夸夸教育”的风气下,现代父母同样有着这样的期待。
母亲开始了她的“神童计划”,起初觉得女儿可以成为秀兰邓波儿,每日放秀兰的老电影,又让女儿做不同的测试,背诵圣经分辨国家首都,尝试从中找到任何天赋的痕迹。这和我们现在让孩子们上不同兴趣班,看到孩子听见音乐会扭动,就立刻认为不能浪费其天赋,如出一辙。
中国式鸡娃,植根于中国人的血液,不分年代不分在哪个国家。
女儿也从满怀希翼自己是某个领域的天才,到后面渐渐迷失自己,“再一次看到母亲失望的表情之后,我心中的某种东西开始衰亡。我厌恶这些测试,这些被它们鼓起后又破灭的希望”。
“我打量着镜中的自己,还眨了眨眼以便看得更清楚。镜中的女孩也回瞪着我,愤怒而坚强。我意识到这个女孩和我就是同一个人。于是我产生了新的意念,坚定的意念,或者说是充斥了许多‘不’字的反抗意识。我向自己发誓不会被母亲改变,我只会做我自己。”
在巨大的压力下,女儿在社区表演中搞砸了钢琴演出,母女间的冲突达到了顶点
“‘只有两种女儿,’她用中文吼道,‘要么是乖顺听话的,要么是固执己见的!只有一种女儿能生活在这个家里,那就是听话的!’
那我真希望自己不是你女儿,你也不是我妈!
你为什么就不喜欢我本来的样子?我真的不是个天才!我弹不了钢琴。即便我会弹,你就是给我一百万美元,我也不上电视节目!’我冲母亲哭喊着。
母亲扇了我一记耳光,朝我吼道:‘谁叫你成为天才了?只不过是让你达到自己的最高点。都是为了你好。你居然认为,我想让你成为天才?哼!有用吗?你以为呐!’。
’你想让我变成另外一个人!‘我啜泣道,‘我永远不会成为你心中设想的那种女儿!’
我不像母亲那样,坚信自己不管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都能做到,我只能做我自己。“
我们往往对别人带着殷切的期望,也被他人期望着,彼此都认为是对对方好。而另一个自我却在抗拒,其实谁也不知道”我自己"到底是谁。
母亲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不是最棒的,因为你不努力。”(这不也是我们经常和孩子说的话?)
女儿在多年后再次弹起钢琴,却发现那次表演弹不对的曲子,却轻易行云流水般弹出来了。
“‘你有天赋。只要你愿意已经成为天才了。’‘不,我不能。’‘你只是不努力罢了。’”
母亲似乎说得是对的。但又是错的。
母亲的执着,却是来源于她失去的家园和两个孩子,重新来过的愿望如此迫切。
而女儿的对抗,是要摆脱母亲的阴影,试图走出属于自己而非被安排的路,即使头破血流。
我们都爱孩子,却忘记了,爱是不占有,不索取,是让他们长成丰满的羽翼,跌跌撞撞长大。
而当孩子被寄予巨大的期望时,往往就会陷入脱离控制的抗争,为了想要证明“做自己”,最后把可能是“真正的自己”的一部份丢失了。
同为相同性别的亲密关系,往往有着更纠结的影射,更纠缠的爱与恨。
我的女儿,我爱你,但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我的影子,我无法替你选择。
你就是你,不管对与错,都是你需要承受的。妈妈有妈妈的人生,你也有你的。
我们是两道平行线,各自有自己的长短与方向。不远不近,刚刚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