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二零二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今天冬至。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冬天的第四个节气。作为中国二十四节气的一个重要节点,这是地球赤道以北地区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至此,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来了,也是开始数九的日子,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意思就是冬至节气要像过年一样隆重。
一直以来,在北方,冬至这一天,吃饺子是必不可少的,无论穷富。我们这里,冬至吃饺子的习俗由来已久。民间传说,认为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与医圣张仲景有关。
据说张仲景告老还乡的时候,看到贫苦百姓饥寒交迫,面黄肌瘦,因为寒冷而生病,有的甚至耳朵都冻烂了。便命其弟子,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羊肉,胡椒等),包成人耳朵的形状,称为“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吃。人们吃后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就治好了。后来人们学着“娇耳”的样子,用面皮包一些馅料,做成食物,便叫饺子。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那时候生活贫困,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但是记忆中,到了冬至这天,无论如何都是要吃饺子的。祖母总慈祥地笑着对我们小孩子说,冬至不吃饺子,要冻掉耳朵的。冬至的饺子是不限量的,可以吃得饱饱的。那时候觉得饺子是天下最美味的食物,一到冬天,便期待着冬至这一天的到来。
冬至的前一天,无论平时多么节俭,中午下班回来的父亲,总要买一块肉回来。准备饺子馅,自然是母亲的工作。
整个下午,母亲便在家准备饺子馅。先把肉洗了,切成小块的薄片,然后便在菜板上乒乒乓乓剁起来。我记得很清楚,每当这个时候,小小的我,便守在旁边,盯着母亲的刀起刀落,仿佛这乒乒乓乓的声音,是最动听的音乐。
在剁肉馅之前,母亲会先洗两个大萝卜,再一刀挨一刀地切成薄薄的圆片,把切成圆片的萝卜放进锅内,加入适量的水,然后把锅放在炉子上。等炉子里的水开了,再煮上一会儿,觉得时间到了,母亲会掀开锅盖,用筷子夹起一片,看看是不是煮熟了。熟了的话就把锅从炉子上取下来,放到一边,等放凉以后,再把煮熟的萝卜,用笊篱捞起来,放到一个盆子里,在盆子里加入冷水泡着。
这时候,母亲才开始剁肉馅,待肉馅剁好后,先把它放到一个盆里,然后再切上一些姜末、葱花,和肉馅放到一起,放入五香粉、酱油,使劲地搅拌。搅匀后,放到一边,接着准备饺子馅里面的配菜。
把煮过的萝卜片从冷水里捞出来,分次放到一块方方正正的纱布上,使劲地挤,控出水分,再放到菜板上,然后又是好长时间的乒乒乓乓地使劲剁碎,剁好的萝卜成了萝卜碎,再拌到肉馅里面,放上盐使劲地搅呀搅呀,把肉和萝卜拌匀。我记得很清楚,五六岁的时候还没有上学,平时偶尔吃一次饺子,或是冬至的时候,还有春节,只要母亲准备饺子馅,我总要站在旁边看。
有时候出门找小朋友玩了一会儿回来,母亲还在做包饺子的准备,或者是祖母和母亲在包饺子。所以,从小的印象就是,饺子好吃,但做起来太麻烦了。以至于自己刚成家时,有时候想吃饺子,也被它繁琐的过程吓退了。
现在想来,小时候冬至那天的一顿饺子,对于家人来说,可太重要了。那不仅仅是一顿美味的午饭,更是一个家人团圆,温暖、安全过冬的仪式。冬至这天一过,就要数九了,便开始了大雪纷飞,滴水成冰的日子。“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又慢慢向暖,“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等九尽了,春天也就来了。
现在包饺子可简单多了,肉馅可以买现成的,也可以买肉回来,自己用绞肉机把它绞碎,配菜可以选白菜、香菇、茴香、芹菜等等,用萝卜,可以剁碎直接加进去,省一道工序,还保留了萝卜更多的营养。饺子皮也不用和面,一个一个地擀,直接去买就行,这样包一次饺子,可省事多了。
今天冬至,按照传统习俗,我包了饺子,也为了庆祝冬至给了我们又一次重新出发的机会。中午,饺子香醋,热汤暖炉,女儿在远方安好,只有两个人的相对而坐,也一样充满欢喜。
冬至已至,且待花开,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冬至之后,一年将别,再次出发,跟着一天天变长的白天,一天天耕耘,一天天成长,静待生命里的美好悄然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