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这一时期对儿童的心理社会的发展十分重要,儿童的情绪发展和自我概念源于这段时期的经历。
1.自我概念和认知的发展。自我概念也涉及到社会性领域:儿童不断地将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整合到自我形象中。
自我概念的发展在5~7岁之间有一个质的飞跃,通过对自我定义的改变表现出来,自我定义是指用于描述自我特征的集合。
自我定义的转变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四岁左右:对自己的描述是单一表征,即描述是独立的,单维的。在这一阶段,他无法想象同时具备两种情绪,部分原因是儿童的工作记忆容量有限,儿童不能去中心化,不能同时考虑自己的不同方面。思维特点是全或无。无法认识到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是不同的。
第二阶段,大约5~6岁:开始将自己的某些方面和另一方面联系到一起。但是,这些表征映射仍旧以完全正面的、全或无的方式表述,表征映射是自我形象不同步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三阶段出现在童年中期:儿童开始将自我的具体特征整合到一个综合的、多维的概念中,表征系统就形成了。
2.自尊。自尊是自我概念中有关自我评价的部分,是儿童对自己总的价值判断。新皮亚杰主义认为,自尊是建立在儿童描述和定义自我的认知能力基础上的,儿童的这种认知能力日益增强。
与自我概念一样,自尊在童年早期倾向于全或无:“我很棒”或“我很差劲”。直到童年中期,在内化了父母和社会的评判标准之后,儿童在形成和维持自我价值感方面,对自身能力的评价才具有批判性。
但是如果自尊条件性的依赖于成功,儿童可能将失败或者批评当成是对他们价值的否定,并可能因此对如何做的更好感到无助。
在完成困难任务时,自尊不依赖于成功的儿童可能会尝试换一种方式去解决,而无助的儿童则会感到羞愧,他们会放弃任务或重新去解决已经解决过的比较容易的任务。他们不期望成功,所以不会尝试。年长的儿童在失败时可能认为自己是“愚蠢的”,而学龄前儿童则将自己不好的表现解释为“差劲”的前兆。此外他们还相信“差劲”是永久性的。这种“差劲”的感觉很可能会延续到童年中期、甚至成年期。
高自尊儿童倾向于将失败归咎于外部因素或是自己努力的不足。如果坚持都最后依然不成功,他们会改变策略直到找到合适的方法。
3.理解和调控情绪。理解和调控情绪有助于提高儿童的社会能力,即发展与他人相处的能力。理解自己情绪使儿童能够更好的控制情绪。
由于早期情绪体验发生在家庭中,因此,家庭成员的关系会影响儿童情绪理解的发展。儿童对母亲的依恋与理解他人的负面情绪相关。
通常,学龄前儿童能够谈论自己的情绪,但是他们依然不能完全理解害羞与骄傲一类的自我导向情绪,也无法缓解矛盾情绪。
自我向导的情绪通常在三岁末得到发展。然而,即使是年长的儿童,也缺乏足够的认识来识别这些情绪及其影响——这是学会调控情绪的必经之路。
直到7~8岁,产生骄傲和羞愧的标准似乎完全内化,并影响儿童对自己的看法。
4.主动对内疚。儿童是如何解决他们对做的渴望与被赞许的渴望之间的冲突的?
这种冲突将人格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仍旧是儿童,拥有充沛的精力去尝试新鲜的事物和验证新能力;另一部分正逐渐向成人转变,不断地确认动机和行为的适宜性。那些学会调节这两种相反驱动力的儿童获得了目的这一“美德”:有勇气去设想和追寻目标,不会因为过于内疚和害怕责罚而止步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