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之10702
在《论语》里,“色”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脸色、态度,如“巧言令色”“色难”。这个意思有20多处;另一个是女色,如“未见好德如好色”“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这个意思也只有三处。《论语》没有用“色”表示颜色的意思。
此外,色有“变脸色”“改变态度”的意思,作动词用,用作“色然”。《公羊传·哀公六年》:“诸大夫见之,皆色然而骇。”何休注:“色然,惊骇貌。”《孔子家语·正论解》:“季孙色然悟曰:‘吾诚未达此义。’”《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强调的是面对君子之道、贤人的时候需要“色然”,否则便是不聪不圣不明不智。
【思考之三】为学之道的奥妙——贤贤易色
为学首先是要明确为学的方向和根本,这就是要“贤贤易色”,就是尊重崇尚有道德的贤德之人。蕅益大师在《论语点睛》说:“贤贤”,不但是好贤,乃是步步趋趋之意。盖自置于圣贤之列,此即为学之本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崇尚有贤德的君子,还要立志成为圣贤,亦步亦趋地跟随圣贤学习。
贤贤,第一个贤是动词,恭敬、喜爱的意思;第二个贤,是贤德之人,就是好学上进、能够不断自我净化的人。易,轻视的意思。色,指美色,并不局限于女色,可以宽泛地理解为一切的名利、美色以及物质享受。一个人能喜好贤德之人胜过其喜好名利和美色。大而言之,体现了一个人生命方向的抉择:努力追求自己和他人内在的美德而不是外在的美色。《论语》中也有很多类似的章句,比如“君子谋道不谋食”“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等等。
《弟子规》上也说: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这个道理一听就懂。可实际上,我们交朋友、谈恋爱,都喜欢长得漂亮、说话好听、对我很好的人,这是人之常情。因为习惯于看表面的好处、看眼前的地位、名声,而看不到其背后的真实情况,常常造成“误判”,导致感情的挫折、婚姻的不幸、事业的危机。看一看眼下手机阅读的娱乐化、碎片化问题,很多辨析能力不强的人,被一些“不良网友”误导,在花花世界里迷失了方向。所以,我们大家一定要用“贤贤易色”来检视自己,看看自己头脑能否保持清醒,是否还要把大把时间砸在划手机上!
当我们真正确立了“贤贤易色”的为学方向,就要对“贤贤”有坚定的信心,对“易色”有足够的勇气。
【思考之四】“贤贤”的信心从何来,“易色”的功夫如何落实呢?
一定从“学”中来,由“习”落实。在哪里学和习呢?在五伦关系中去学和习。贤贤易色,就要选对大方向。接下来子夏这里主要强调了三个方面,父子关系、君臣关系、朋友关系,具体讲到了事父母、事君、交友三方面的“学”。正如曾子从“为人谋、与朋友交、传不习”三个方面去反省一样,举出主要的方面而不一一列举。
首先看“事父母”,要竭其力,《孝经》中说,“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对父母至诚恭敬,让父母身心安乐。接着“事君”呢,要能够致其身。古代事君是对君上,现代对领导对上司,要奉身尽职,想尽办法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还有“与朋友交”呢,要言而有信。不仅要做到诚实守信,而且心中有坚定的人生信念。这里的信呢?不是江湖义气的信,而是“信近于义,言可复也”的信,合乎仁义的信。
“贤贤易色”是为学之本,“竭其力”“致其身”“言而有信”是治学之方。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由此,达成真正的为学之道。
我们要对什么是真正的为学做深入思考,正确抉择;对“贤贤”有坚定的信心;对“易色”有足够的勇气。更要行之于实践,在“竭其力”“致其身”“言而有信”上下真功夫,让我们早日走上真正的为学之道。
最后,子夏说,“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一个人,他能把这四件事情都实践得非常好,就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一个学得很好的人。这一章我们就可以充分感受到,子夏所强调的“学”,不是停留在文字上,而是要身体力行,去努力亲近贤德之人,做好本分,如此用心方能悟透学问。反之,如果一个人学富五车,即使拿到博士学位,但是为人处世一塌糊涂,那也是“虽曰已学,吾必谓之未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