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写一篇文章发布到网络,决定点开文章的是标题。而抓住读者往下读的是开头。仔细研究一下,什么样的开头能吸引人?
法国哲学家萨特有本著作,叫《存在与虚无》,哲学著作本来就烧脑,这本书又厚又晦涩,很多人表示看不懂,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本书居然卖得很好。为啥?据说,因为当时在打仗,物资紧缺,而这本书正好一磅重,法国的家庭主妇是买了这本书来当砝码用的。
这可能是传说,不过它也说明一个道理,一件作品的价值,是由接受和使用它的人决定的。我们写文章有没有人愿意看,这当然得读者说了算。我们就从读者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什么是好的开头。
故事开篇是万人迷
传统说书人,讲故事讲到关键处,惊堂木一拍,“且听下回分解”,这叫留个“扣子”,让听众下次还能来听他讲。而下次一开头就让听众“上钩”,必须找到有效的“钩子”——也就是吸引对方的故事情节。
同样,文章开头有意识地用故事“钩住”读者,引起对方的兴趣,愿意继续往下看,就是成功的开始。可以是奇闻异事、个人经历。内容可以是严肃、充满戏剧性或者是幽默的。
比如文章要说明一个观点:使用不同词语,可以调整人的戒备心。说起来挺抽象,而且开头就讲理论,枯燥无味。用一个故事开篇,很容易说明白,还容易让你记住:
你要找一个初次见面的美女要电话(微信),如果你说:“能把你电话号码给我吗?”效果怎么样?一般,成功率很低。如果你说:“我们留个联系方式吧”,成功率就高很多。为啥?
就因为换了“我们”两个字,暗示我们成了一个集体。这个时候,美女和这个集体保持一致的愿望,就超过了对陌生男性的戒备。
开头讲一个好故事,是不是很容易顺着就读下来,没有一点滞碍。可以说用故事开头是万人迷。
用熟悉的事物开篇,减轻认知压力。
熟悉的事物,唤起对过往的回忆,大脑经过加工比当时感受的更美好和愉悦。
《红楼梦》中,贾宝玉第一次见林黛玉时,说到“这位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知道他是看着黛玉面善,心里当她是远别重逢的旧相识后,笑着说“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
我们不仅对于人会有面善的感觉,对于文章、图像、品牌、器具等等,同样如此。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做过一次研究,在172名受试者中,79%声称自己每周至少一次心生怀旧之情,16%的人表示每天都有。
名著是多数人熟悉的,读到上面贾宝玉和林黛玉相见一幕,许多人自动脑补影视场景了。用熟悉的事物,就是唤起一种似曾相识的“面善”,自然接受了文章的开头,继续往下看咯。
固定格式的片花,仪式感满满
如果写系列文章,或者希望树立个人品牌,不管是简书、公众号,写一段时间,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读者,固定格式的开篇语——片花,给人仪式感,也容易记住:
罗辑思维开头是这样的;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今天......
古典的音频栏目的开头是这样的:嗨大家好, 欢迎来到超级个体,在不确定的时代,确定地生活。为个人崛起的时代做好准备。我是古典。今天......
剽悍晨读栏目的开头是这样的:大家早上好,欢迎打开剽悍晨读,每天进步一点点,坚持带来大改变。今天......
他们的共同点是持续输出,用固定格式的“片花”,增强仪式感,强化自己的个人品牌。
那么怎么设计自己的“片花”呢?找出自己要表达的,最有趣而且激动人心的部分,最具有戏剧性的部分,最有价值的部分,最具有幽默感的部分,最具情怀的部分,以写文案的心法,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再精炼、精选出一句,或者把整合成一句,作为你的“片花”。
结语
平时聊天,你会发现有的人一开口就能抓住周围人的注意力,讲话言简意赅又不失幽默风趣。其实,这些都是积累的结果。
同样,文章要开好头,也需要积累:
积累金句,简短、有寓意,用最简练的语句表达复杂的含义,放在开头,引出全文。便于记住也便于传播,还适合做“片花”,确立个人品牌。
积累故事,我们天生喜欢好故事,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讲完概念,立马接着讲个故事,一个清晰的定义就嵌入脑海。故事的脉络最容易被大脑吸收。
所以,为了写作积累素材、建立素材库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