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规章制度的概念
规章制度就是公司用于规范公司运行活动和员工行为的标准和规定,或者说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
常见的有两类:
办法:提出具体可行的实施措施,是对有关工作、有关事项的具体办理、实施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办法重在可操作性。管理办法的针对性强。
细则:是一些制度、措施、方法中的详细地方加以规范。
二、规章制度的“立、改、废”
大家只要记住“立改废”这三个字,基本上就掌握了制度管理的核心,因为制度管理无非是这三个方面的工作内容。
1.规章制度的“立”,建立制度有两种情况,
一是未雨绸缪;
二是亡羊补牢;
未雨绸缪是最好了,我们常说“规范管理,制度先行”,而我们绝大多数企业更多的是亡羊补牢,但我要说的是为时不晚,不要出现了大的纰漏了才想起来去建立制度,比如说《公司印章使用及管理制度》,当公司要开始启用印章时就应该要建立制度和台账,以防发生重大风险事件。
2.规章制度的“改”,体现的就是与时俱进,但是更要体现一个较长的时效性,忌讳朝令夕改,因此在制定时就要慎之又慎,但如果需要改,那就要坚决。
3.规章制度的“废”,规章制度的废止要坚决、要明确、要及时,有新的替代性的制度的,要在新的制度里面明确写明,之前下发的制度废止。
管理制度在内部一定要公开,不但公开,应该还有一个在线平台或是装订成册的汇编,让大家便于查询和使用;对外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属于公司涉密文件,应注意保密和保管,员工一般有查看的权限,但无法复制和拷贝,以防公司的重要商业机密外泄。
三、编写制度的基本要求
1.制度的合规性。与国家、国资委的现行制度、上级单位制度、本级其他制度不存在冲突。
2、制度内容的适用性。制度是要求广大员工遵照执行的规范性文件,制度文件需有较强的可执行性,必须为广大员工接受。因此,可充分征求广大一线员工的意见,做到集思广益;
3. 制度要充分调研。建章立制是为了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得好不好要看制度可不可行,管用不管用。制度建设过程中也要充分调研,不能搞一厢情愿、闭门造车。要向基层征求意见,让他们提出异议,然后再把收集到的意见建议带回来,通过分析综合、消化吸收,再融入到规章制度中,只有经过反反复复的修改、打磨,吸收基层的智慧,才能让规章制度更加接地气、更有生命力。制度不能简单照搬照抄的拿来主义。
4.制度要符合逻辑。内容要按事务逻辑条块化,不要混乱。有个比喻说,萝卜放在萝卜筐里,白菜要放在白菜筐里,二类混放就乱了。在萝卜筐里在分大中小萝卜摆放,这样整篇方案就清楚了,让人读起来非常清晰。按管理要求的主次规律形成结构。按工作流程、程序的先后顺序来描述。“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同时表述多个流程时,注意区分不同的流程,避免将多个流程混在一起说明。切忌思维混乱,前后不分,什么都想说,结果什么也说不清楚。
5、制度流程顺畅。制度内容本身是对某一方面业务内容如何开展的规定和说明,它可分解为一系列的动作活动,这同时也要求这些活动内容过程必须是完整的、连贯的,而且是必须的、不可缺少的或者说是最优化的流程;
6、语言准确。管理上有一种认识,即,"若想管理它,必须首先度量它。"制度尤其如此,如果制度规定模糊、不准确,也就无法起到标准尺度的作用,可通过数据量化或详细、准确的语言进行界定;多标准、少描述。不使用形容词、副词。
制度不是小说,不是说明书,必须提出管理要求,如:应该如何,必须如何,要达到什么效果,禁止如何等。
描述责任时不轻易省略主语,要界定清楚,权限要划分明确。
7.控制正文内容篇幅。管理做减法,不要做加法,内容要简洁易懂;在表述清楚的前提下,多一个标点都要去掉,能少一字就少一字。一般制度不要超过5页,3页把事情说清楚最好。因为人们都不会认真看长篇大论。不使用很长的复句;一句说不清楚的,拆为多句;不使用歧义句子;不使用过于直白、俗俚的词语。每一条要控制篇幅,一般不超过半页。
8、要素全面。规章制度应具备名称、制定目的和依据、适用范围、具体规范、解释机构、施行日期等必备要素。必须考虑事物发生的各种可能性和细节,并逐一对其进行全面的规定;
9、职责清晰。明确规定何人在何时、何地进行什么工作,职责规定越清晰,制度的可执行性也就越强;需要制订制度细则的,应该说明由谁来建立什么细则。
10、易于监督、检查。即对内容可控部分进行细化、重点的规定,如条件允许可明确规定需产出的成果(总结或资料)。
11.规范引文和附件。需要其他文件支持的,应该说明引用了什么文件;需要形成结果的,在文件中说明;结果形式(表格、模版等)作为附件。
四、起草制度的具体程序
1.确定主题,草拟提纲;
2.收集制定依据,研究掌握政策法规要求;
3.组织专题调研或专项咨询;
4.确定管理措施和管理流程;
5.撰写制度草案;
6.征求公司相关部门及所属单位意见;
7.汇总保存反馈意见,研讨完善制度草案;
8.完成规章制度送审稿及起草说明。
五、规章制度起草说明
应包括但不限于制定的必要性、目的、依据、起草过程、主要管理措施、重要管理流程、征求意见具体情况及信息化需求等内容。修订制度的起草说明,除上述内容外,还应说明修订的重要内容,并附带修订制度与原制度的对照表。
征求意见具体情况应详细说明征求范围、汇总意见、采纳情况等内容,重点说明未采纳意见的理由和依据。涉及其他部门职责的,应特别说明该部门的反馈意见及采纳情况。
六、项制度的主要框架
1.标题。标题由主要内容和文种构成。主要内容包括基本事项、使用范围或阐释依据。如果是试行或暂行,要在标题中写明。规章制度标题应严谨规范,力求简练,能够明确突出制度主题,结合规定内容、制度层级和通用惯例,科学使用“规则”“办法”“制度”“规定”“细则”“指引”“预案”“意见”等常用名称。
题目表达的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单位名称、内容和文式。
例如,《XXX公司差旅费报销管理办法》中,单位名称为全称,但一般组织系统内部制度也可以省略不写。
3.制度主体。
(1)内容简单的办法,直接分条即可。前若干条写目的、依据、宗旨等,中间较多的条款写方法、步骤、措施等,最后一两条写补充规定和实施要求。
(2)内容复杂的办法,可采用总则、分则、附则式写法。其中总则(第一章)阐述制定制度的缘由、目的、意义、适用范围、总体概念、相关原则等。
分则列出具体方法、步骤、措施、要求等,可分若干章展开。
附则用来写特殊规定、补充规定、原制度废止、解释权限和生效时间。
4.附件。列举支持正文运行的相关内容,包括:规则、流程图和相关表格等。
七、若干注意事项
1.制定规章制度要有计划(年度计划)、有目的(为了解决问题)、有调研评审、有把关(部门负责人、分管领导、甚至主要领导)。
2.注意制度层级管理。章程(根本管理制度)、一级(全局性)、二级(经理层审议的具体管理制度)、三级(分管领导专题会审议决定的,规范单项具体业务管理的制度)。各层级规章制度应有序衔接、系统协调,不同层级规章制度规定内容冲突的,以高层级规定为准。
3.多沟通。起草规章制度涉及其他部门职责的,起草部门应当提前与其他部门协商一致。制度下发要抄送公司领导及各部门。
4.制度需要做到多“细”?制定管理制度,自上而下,希望越多、越细越好;而自下而上,则希望越短、越简越好,要找到平衡点。
其中,属于对一项工作进行整体(系统性强、范围广、涉及岗位多)规范的文件,不必制订过细。涉及单个岗位和责任人的具体操作要求,可在文件中提出所属单位制定要求,作为下一级操作规范来制订与实施。
属于局部、单个岗位规范的文件,可以制订得细一些,精确到每一个步骤。但也应考虑各单位的差异性,注意规范文件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差异大、例外多的,多原则、少规则;刚性要求高、唯一性强的,少原则、多规则。
5.注意编号格式。根据内容需要,可以分章、节、条、款、项、目。章、节、条的序号用中文数字依次表述,款不编序号,项的序号用中文数字加括号依次表述,目的序号用阿拉伯数字依次表述。一、(一)、1.、(1)
行政化制式的格式虽然有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等等的部分,但是里面的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等一直到最后一条都是不间断的
6.结构内容相对平衡。每一项目下的文字篇幅不应相差太大;四级项目符号满足制订条款的细分要求。
7.标点符号使用。制度中引用其他文件,或以新规章制度替代现行规章制度的,应明确相关制度的名称、文号。例如《关于发布<XX>的通知》(XX办发〔2021〕82号),括号要用六角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