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子游的故事,第一感受是这个故事太平常了,并且觉得自己和子游妈妈一样,觉得能够识破孩儿就在装懒,但面对孩儿的懒,具体怎么陪伴就会把握不准,是给他识破出来,还是听到他说不会,我就自己去做呢?
当自己听到听孩儿说,“比较难,我不会儿。”自己内心会感觉就有些生气和抱怨,生气的是:
一让你给家里干活你就不会,你想干的你都可会,你想干你不会干了,你都学了可快,一弄到家里的事情,你就不会,太难了,所以面对孩子对自己说的不会,自己会生气抱怨。
或者当自己给孩子说的时候,孩子说,好之后,简单的做了一遍。自己还会抱怨,“你看你干的这是啥,都不会弄好吗?”孩儿是既干了,又受到妈妈的埋怨了。所以接下来孩儿就是我不会。
因为不管我会不会做,最后的结果都会有埋怨,与其都有埋怨,我孩干啥呢,我啥也不干了。
看见妈妈的状态是:
①就想孩子直接就会,直接就做到好;
②如果你不做,或者你做到的不够好,我就埋怨你,抱怨你;
看见妈妈的错是:
①自己都没有教孩子如何做,怎么就能理所应当的要求孩子?
②即使自己教过孩子一遍,孩子没有做好或者养成习惯是很正常的,自己学习的时候不也是得练习好多次吗?
看到这儿我感觉孩子好可怜。可怜的原因是,我觉得孩子会了,孩子就会了,我教一遍孩子,或者一遍不教,我的孩子自动都会。
我看见我把自己对孩子的认知放的是错误的位置。
我的孩子不是生而知之或者看而知之的,我的孩子很平常,是需要自己自己一遍一遍的陪伴他才能做到的。
而不是自己的一想或者自己的一做,孩子就立刻知道,这是我认知的错,必须要调整。
能力成长的第一步
是先观察
然后再和孩子一起做
最后孩子单独做
陪伴孩子观察怎么做
再陪伴孩子一起做
再让孩子单独做
这样反复练习的过程
就是孩子把能力化到自己身上的过程。
每一个能力就要这样一步步的陪伴,孩子才能学会。
这是身为父母自己的责任,也是自己最应该陪伴孩子成长和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