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不严肃的历史君
当那柄长刀被次子拓跋绍刺进自己胸口的时候,北魏的开国皇帝拓跋珪最后悔的一定是当年杀掉姨夫,强娶姨妈,生了这个逆子,葬送了自己的千秋大业。
北魏是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王朝,但却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在两晋时,汉族文化演变出了高门世族,只看家庭出生不看真才实学,社会风气奢靡颓废,文官武将以治理政务为耻,男子以羸弱阴柔为美,眼看就要亡国亡种。
是拓跋鲜卑全面主动融入中华文明,为中华文明注入年轻、刚劲、尚武、开拓的精神血脉,并从制度上为大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但就是这么一个王朝,却出现了皇帝乳母干政的怪异现象,特别是开国皇帝尽然因为要立次子拓跋绍为太子,竟然被偷袭致死。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还要从拓跋珪设立“立子杀母”这个荒唐的规定说起。
一、代母受罚,埋下防范母权思想种子
拓跋珪这个人的经历很传奇拓跋珪是拓跋寔的遗腹子。
而他的爷爷,当时代国的拓跋什翼犍在拓跋寔死后,又娶了他的母亲贺氏,于是在很多史书中记载拓跋珪是拓跋什翼犍的儿子。
【当然拓跋什翼犍娶儿媳妇不仅仅是因为贺氏容颜貌美,在当时游牧民族部落联盟制下,也有笼络贺氏的家族——强大的贺兰氏部落的考虑。】
在拓跋珪6岁的时候,前秦帝国皇帝苻坚派人攻打代国,代国战败,拓跋珪带领大臣把拓跋什翼犍反绑并向大军献俘。
苻坚因此认为拓跋珪没有道义,把他流放到四川成都一带。
但实际上当时拓跋珪才6岁,怎么可能做到这样的事呢?很明显这是由当时的王后贺氏主导进行的,拓跋珪是在代母受罚。
直到拓跋什翼犍去世后,苻坚才把拓跋珪母子召回长安安置。
而在重新建立代国中,母亲所属部落贺兰氏,作为当时漠北实力雄强的部落,也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可见母亲在拓跋珪幼年成长和重建政权活动中,发挥着重大影响,这在他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也埋下杜绝母权干政的思想种子。
二、深受中原文化影响,建立北魏政权
拓跋珪年幼之时在四川、长安、中山(今河北定州)等地呆了大约十年时间,特别是在长安居住的时候,深受中原文明熏陶,对汉文化十分倾慕和熟悉。
同时代的南方政权史料记载,拓跋珪“颇有学问,晓天文”。
拓跋珪15岁重返漠北草原后,在母亲所在的部落贺兰氏的支持下,召集旧部重建代国。
重建代国的拓跋珪做了很多冲破游牧民族传统的深刻改革,用刚猛的手段,将一个落后的草原游牧国家改造成了先进的农业文明封建国家。
他营造都城。他一即位,就开始征集工匠,仿照中原城市长安、洛阳、邺城的模式建造平城(今大同市)。
在他之前的拓跋什翼犍时代,曾讨论过是否营造都城,但因违背旧俗不为保守势力允许,没有营建都城。
在他之后的赫连勃勃政权初创时期,将领们建议建城固守天险,他却表示要“游食自若”而不建城池。
他们的不同之处就在于3人成长经历不同,拓跋珪6岁到15岁之间的9年多时间,深受中原文化熏陶。
其他两人则在北方游牧部落长大,文化的不同影响让他们作出了完全不同的决定。
他离散诸部。把归附的各部落打散,部民(部落的牧民)不再听从部落首领,而统一建立名册,直接归朝廷统领。
配合实施的还有“分土”“定居”等政策,就是不仅把部落打散,还分给部民土地,让部民定居不得随意迁徙。
还有“使役”“课农”等政策,要求部民听从朝廷征兆服劳役,还推广大规模种田。
可以看出,这一系列的政策,与中原国家已经别无二致了。
虽然由于受到强烈反对、内部叛乱、外敌攻击等影响,中断了两次,但离散诸部却始终贯穿于拓跋珪执政的24年间,并且成功实现了农业为主的政权性质改革。
三、制定”立子杀母“制度却反遭其害
拓跋珪虽然建立了北魏政权,但政权接班人的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
而横阻在拓跋珪面前的是两大传统遗俗。
一是兄终弟及。游牧部落联盟的传统是兄终弟及,而且王位是由众多王公大臣推举产生,拓跋珪本人也是联盟推举即代王位的。
笔者注:沙特到现在为止,也一直实行的是“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
二是母权干政。而且当时北魏母系社会的传统遗俗还很强大,他自己也曾经历过母权干政,对此历历在目。
为此,拓跋珪变得多疑,杀死了很多功勋贵族,以图解除其他人对皇位的威胁,并创立了“立子杀母”的制度。
他先是立长子拓跋嗣为太子,并因此赐死太子母亲刘贵人,并将其目的告诉了拓跋嗣,拓跋嗣难以接受,被迫出走。
拓跋珪对此很失望,但也不得不继续考虑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于是他准备立次子拓跋绍为太子,并杀死其母贺氏。
这个贺氏是拓跋珪母亲贺氏的妹妹,拓跋珪返回漠北时先寄居在贺兰氏部落,看到自己的姨妈年轻貌美,就派人暗杀了姨夫,强娶了姨妈,生下了次子拓跋绍。
拓跋珪与上次一样,将自己“立子杀母”的缘由向拓跋绍母子说明,但心下还是有些不忍,就在迟疑之间,被年轻气盛的拓跋绍带人暗杀。
拓跋珪驾崩以后,他苦心建立的政权已经深入人心,于是众人拥立拓跋嗣为帝,北魏王朝逐步走上了正轨。
虽然拓跋嗣当年接受不了自己的母亲因自己而死,但他却将“子贵母死”的制度进行了改良完善后延续下来。
完善的办法就是在皇子幼年间就确立为太子,并将太子与生母隔开生活,太子于是和生母并无感情!
但是幼年的太子总需要人抚养,于是负责抚养太子的乳母取代了母亲成为了太子最亲近的人,也埋下了乳母干政的种子。
首先就是拓跋嗣的儿子,拓跋焘的乳母窦太后干政。
拓跋焘与自己的乳母感情深厚,一继位就封自己的乳母窦氏为保太后,并赋予了巨大的权利。
而拓跋焘的孙子拓跋濬(音Jun,四声)的乳母常氏更是登峰造,做成了三件大事:
一是干预后宫。扶持冯氏成为拓跋濬的皇后,最终冯氏成为中国历史上以为杰出的政治家之一,史称文明太后。
二是扶植内侍。让乙浑位高权重,在拓跋濬去世后妄图篡夺皇位,造成政局动荡,幸好,最后是常氏扶持的文明太后平复了政局。
三是干预朝政。安插常氏家族成员在朝廷任职,成为了一股威胁到皇位的政治力量。
可见拓跋珪的“立子杀母”非但没有解决母权干政的问题,反而衍生出来了新的问题。
但北魏政权依然在文明和制度上为后世开创了许多先例。
开创的“三长制”“均田制”等制度在唐朝初期为政权稳定,国富民强起到了巨大作用。
设立的 “八部制”,被西魏“八柱国”和清代“八旗制”借鉴。
这样一个短暂而又辉煌的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为其典型代表。
这样一个刚劲而又雄伟的民族,最后主动汉化,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的一份子,散落在我们身边,成为我们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