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之乐16
原文: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致虚极”,虚极是虚的顶点和极致。虚到极效时,就进入了无为法的境界,非常像佛家的空性。这和世间法的极致不一样。人不要追求十全十美。只有虚到了极致,你能完全接受其他东西——包括你的不完美。因此,虚到极致便没有任何执著了,你只有在无执的境界之中,才能做到真正的随缘。
“守静笃”,守住你那极致的宁静。“笃”是一种品德,脚踏实地、稳定、虔诚笃信。文字真的很难完全说明一些事。就像哲学们能写出许多大道理,但他们不一定能在行为上做到。反而是修道的人,能在行为上做到。而“笃”,则一定以信仰为前提。从未见过心中无信仰的人能做到敬畏。有敬畏才有笃定,才能产生相信的力量。
“物”是什么?物与心相对,除了心,一切都是物,包括人的身体。从何处来,就必然回到何处去;来于自然,必归于自然;来于无,必归于无。万物都是无中生有,也都会复归于无。所以,“各复归其根”。
“静曰复命”,静到一定的时候,就会“复命”。静中有新的生机出现。静到极致,生机出现。于是生又起。没有永不生死之物。如植物的生长,则说明。
“复命曰常”,回归本有状态,便是常。常是永恒不变的东西,世界上只有真理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常就是真理。
“知常曰明”,明白这种真理性的东西,就是“明”。“明”就是明空智慧。无明就是没有智慧、愚痴的状态。所有的烦恼都源于无明,也就是没有智慧,轮回也源于无明。
“不知常”,不知万物运作的规律,不明白万物总会变化。同时也因为不知常,所有总有人就会胡作非为,任意作为。这叫“妄作凶”。
“知常容”,当明白这个道理,就会变得包容。而包容不是因为肚量大,而是因为智慧高,看破了。古时有个皇帝,将战败的敌国君王、君王子女、大将等一干人,收编入自己的军队。肚量大不大?很大!但是,应了这里的道理,他智慧不高。当他再打别国时,他带着这几十万的军队出征,可想而知,这不是一支目标一致的军队,而是一群乌合之众。因为那些敌国降来的君臣,也在寻找机会,他们也想复国。最终,这位皇帝大败。这便是不知常。肚量够大,但没有智慧。
“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包容心大到一度的程度,能包容很多事,就会出现“公心”。有了公心,就会“公乃王”。王,王者、王道。一种威严的王者之势。“王乃天”,有了王便与道合一。“天乃道”,合道了!“道乃久”,道长久存在;“殁身不殆”,肉体消失之后,便没有任何危险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