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病寒证(二)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其人本虚,胃中冷故也。
阳明病,不能食”,阳明病吃不下饭,我们知道这个是中寒的阳明病,那中寒的阳明病呢,攻其热,所以三个承气汤当然是不适合的。这个人本来就是虚的,他的胃里头啊太冷。那这个其实“胃中”也不是胃里头,因为张仲景的胃中是整个消化道都算到了,肠子也算,肠子,如果我们的这个肚子冷上加冷,的确会有这种嗝气跟打嗝的现象的。那我们一般治打嗝的话也多半是用一些暖药在治疗,其实这个地方呢就会有一个进退的问题了。首先就是,这样子的一个人他的阳明病呢,究竟是哪一种的阳明病?因为他既然一开头的三个字是阳明病,他恐怕这个人还是在发烧的。那么这个人正在发着烧,说不定他的脉也是比较洪大,有阳明病的调子,可是这个人吃不下饭,那你就知道他的能量因为在阳明区块作战,所以整个消化轴已经没有能量了。那这个时候你到底要用什么方子,这个时候可以用的方子啊,是用这个白虎汤加减。怎么讲?因为白虎汤这个方子是不是寒?吃多了会不会害人肚子痛拉肚子?会。可是到底,石膏剂进入人体它的主要的作用的地方是跑到肌肉去作用,他在消化轴的影响力比较不强烈。你可以用白虎汤做底,因为你预备一个不能吃饭的阳明病患者,他那个发烧你要用石膏剂去退。可是他却你却已经预备了他如果吃了这些药的时候他会胃发冷,开始嗝气,你可以用很多进退加减的法。因为肠胃虚的嗝气你可以用的方子,如果是用经方的话,四逆汤也可以用,理中汤也可以用,吴茱萸汤也可以用。这个四逆、理中、吴茱萸其实你都可以用下去,用的时候你外挂石膏知母。白虎汤的知母还是有用的。因为它在消化轴还是能够把水往下面带,能够拉走消化轴的水。所以,这个你用白虎汤里头,加这个苍术啊干姜;四逆、理中、吴茱萸加石膏加知母也是可以的。所以这个进退大概就是在这个范围里面,那这个用合方的方法就好。都这个临床上面都是可以用合方的方法处理的,当一个人发阳明病的时候,你一定要观察,看张仲景他给我们哪些观察点。他到底能不能吃饭,会不会一吃就要吐,那能不能吃饭;小便怎么样;大便怎么样;出汗的状况怎么样;体温的状况怎么样;脉象怎么样。这种种都要搞清楚了,这个阳明病其实也不是多复杂,可以顾护得蛮不错的。像汉朝的人因为体质比我们现在的人热而且干,所以阳明病一发,那个症状都很激烈,一医错的时候,那个转归都很猛。在发阳明病的时候,都很稳。说这个阳明啊从这个经传到葛根,传到白虎,那个是传得快得不得了的。可是我们现在的人得阳明病啊,这个地方还拖三天,这个地方还拖五天,就好像没那么快。那既然没那么快,你在医的时候就可以有更多推敲的时间哦。这些条文固然是很无聊没有错,那以后处理阳明病的时候我想会顺手的,大家不需要紧张。但他条文有些写得很差的,就是那种条文看起来非常复杂,你会觉得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那这些我们之后再慢慢整理,去把它整理出一些好用的辨证点,大概就可以克服了。像阳明病我到目前为止觉得很不好克服的东西是,如果是别人身上得的白虎汤证跟调胃承气汤证,我现在分不出来。我自己如果得白虎或者调胃承气我会分得出来的,因为那个热在哪里自己会感觉比较清楚。可是如果是别人身上得的话,光是以脉来讲,或者以问症来讲,有的时候好像会有一点点混杂的感觉。就是他到底是不是中间这个消化道这边在热还是热在肌肉,再问一问,还是有机会分得出来。调胃承气因为他的燥屎还没有成形,他那个热像跟那个白虎汤证的热像是有一点像的,反正开下去两个药都会有效。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 然者,脉迟故也。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其实前面也是有一条说腹满,然后下之还是腹满,就是这个阳明病呢因为有大便燥结在肚子里面,下之前呢是腹满的,可是下之后,如果你开药开对了,他的这个腹满就会消退,随着大便走掉了。他的腹满没有消退,那代表你这个下法是用错了,反而把这个人打虚掉了,消化道更加的不会动了。所以这样的一个是张仲景给我们的提醒,那我们说一个人呢阳明病,照理说这个热证,他的脉是要跳得又洪大又快的?洪大且数而有力,这个是阳明的标准脉。可是呢,一个人他已经在发着高烧了,从种种的角度你去鉴别他,他的确是一个阳明病了,可是怎么他的脉,你按起来觉得跳得不快,有一点温吞吞的感觉。那这样的阳明病就一定是他的身体本来具有某种体质,而这个体质呢把他的阳明病的脉象给拖住了。像这一类的这种推理条文其实前面也有哦,就是前面张仲景说什么人被搞虚了,照理说那个调胃承气汤证还是什么,那个热证的脉要很明显的,可是因为人先打虚了,所以脉反而没有那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