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阅读、领悟一本哲学书籍,使人受益匪浅。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就是一本值得认真做读书笔记,深入领悟何谓“存在主义”、哲学兼美文的好书。如果时间往前推30多年,恐怕会被列入“禁书”——置疑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如今,理论自信带来的开放气度,让我们有幸看到西方不同的哲学思想,同时也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哲学史上的继承和发展。
这本书是威廉·巴雷特的成名之作,文笔流畅,在50年代享有盛誉,该书的主要内容就是介绍、解释以及研究、评估存在主义。副标题就是存在主义哲学研究。作者深入简出用自己语言概括存在主义,可读性比较强。
按照一般说法,存在主义只是一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发端于欧洲的哲学情绪——对人存在偶然性、有限性的悲观认知,属于一阵风。实际上,存在主义的提出,是在社会科技智能发展的过程中,人如何更新思维认知,更好地把握自身存在——让个人有意义、有尊严,且诗意地活着。它不是一阵风刮过,而是人类永恒的哲学存在。
乌、俄战争,再一次让世人看到尸体、难民、炮火下的废墟.....一切和平时期理所当然、甚至平淡厌倦的,全变成美好向往!同时,这些美好事物竟如此脆弱!对于个人,他从国家、社会提供的避难所里被猛地抛了出来——在死亡面前,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无遮无蔽的。这无疑痛苦,但却不仅仅是战争中难民的痛苦,而是每个人心底实际的存在,只是我们不愿意面对、领悟而已。怎么办?我想不是虚无和悲观,应是透彻后的达观,活好当下。
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有句诗为人熟知:人生充满劳绩,但仍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他认为,只有把我的死亡带进我自己,本真的存在对我才有可能。什么意思?它使我们从那可能席卷我们全部日常生活的、琐碎事务的奴役状态中解放出来,便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成为仅属于个人的、有意义的自己的生活——这就是“诗意栖居”的真正含义。很多人,被“奴役”着,或浑噩苦逼、或寄托来世。
在萨特哪里,存在意味着自己不可剥夺的“自由”——即便面对残暴如虎狼的纳粹占领军,他可以说“不”。进而言之,对任何一个信念,只要他看到了怀疑它的一丝可能性,不管它看起来多么言之有理,他都建议对它说“不”——自由就其本质而言是否定的,并且由于说“不”而创造一个世界。
存在主义对于个人之意义,可以用带东方禅意的话来总结:让存在存在。一、真理,是我所是的真理。这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相似。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不在于他的博学、深知,而在于他的践行。真理说到底是仅仅同真人连在一起的——一个真正的、开放的、忠诚的人。二、将来最重要。活在当下是态度,将来才确定他自己的存在,即成为什么样的人。用诗来表达:“人从来不是(一个什么),而永远将要是(一个什么)。”三、警惕失去“存在”的现象。如手机等带来的“映象”世界,半真半假二手货信息;生活的日益集体化和外在化;技术人、过于理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