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荆志强老师的专著《快乐地做教育》,前言就提到:教育的本真,就是通过激励为学生赋能,帮助学生产生足够的“自我效能感”,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技能、培育情感态度;帮助学生建立自主深度学习的能力。荆志强老师倡导的“赋能教育”主要从两个方面建构:激励型课堂、自主化管理。
其中,他还谈到生本教育的学习观:学习是生命成长的过程,它是人自身的一种需要,而不是外在压力的结果。教育的一切行为都应该是为了满足儿童的这种需要,从而使他们内在的生命力、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而不是限制学生。
生本教育的教师观:教师应从“拉动学生的纤夫”转变为“生命的牧者”。对基础教育而言,教只是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教师的核心能力是组织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师应在学生的放飞中获得自身的解放,同学生一起成长。在生本班级管理实践中,教师对于学生们的激励、奖励应该不局限于奖状、奖品、名次、称号或者口头表扬,而更应该是追求丰富多彩、花样繁多、寓意非凡及接地气的奖励方法。
好学生是“忽悠”出来的。
当我们善意的忽悠,真诚的表扬,学生成就感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的兴趣更浓,良性循环,肯定会做得更好。教师要使教学过程称为源源不断激励学生发挥自己最大潜能的过程。荆老师表扬学生用心、用力、用情,学生受之,内心激动,面上有光。他人听之,羡慕、渴望、跃跃欲试。
“学生再差,也有闪光点,只要用心,总有办法。”书中例举了许多案例,讲述了荆老师如何协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放大自己的优点,从而改变学习的态度,建立起信心。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就像婴儿学走路一样,要有一个想错、再想、再想错、再想的过程。学生的每一个错误都意味着他在成长,教师要有祝贺失败的修养。
每一个错误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能够不厌其烦地将错题重做的学生,成绩会很好。因为只有这样才使人精确、深刻、严谨,才能够让知识变成能力,能力变成智慧。这是一个整理思维、内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迁移能力、使学习真正变得有效的过程,绝对不是可有可无,不是简单机械重复。
激励奖励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和塑造,而奖励也应该避免以物质驱动孩子,更多的是以责任感、荣耀感、成就感、自主选择、获得更多自由来驱动孩子,帮助孩子建立内在的驱动力。生本理念下的奖励、激励,比传统的奖励激励更能激发学生的生命力!
得人心者得天下,士为知己者死。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高质量的前提。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多一些理解和安慰,对学生是鞭策和激励,他们会因此被感动而发奋努力,一旦形成向上的力量,就会不断创造奇迹。一个学生喜欢某一位拉屎,往往就喜欢上这位老师的课,慢慢地就喜欢这门学科。改变教育要从改变师生关系开始。关系好坏决定教育成败,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带来成功的学校教育。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带来成功的教育,影响学生的快乐与健康,同时也关系着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荆老师提出,教师绝不能对学生发火。他说,老师骂学生后,学生不记得你对他的好,他只记得你什么时候骂过他,老师对学生发火之时,就是师生分裂之际。魏书生老师说得好:生气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那怎么办,最好办法就宽容,修炼到学生第N次发脾气,老师第N+1次向他微笑。当时微笑,事后贪心,以诚相待,问题也就可化解。
有的老师认为这样做老师都没有“尊严”了,实际上我觉得争的不是尊严是面子。发脾气是人的本能,能控制自己情绪反映了人的修养。骂学生代驾太大,现在有的学生很脆弱,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对学生一定要有耐心,始终笑脸相迎,面对微笑。只有让他心情愉快,对学习甘之若饴,进步才能飞快。读到这里,我想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反复提到,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使人更聪明,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
制度只能官人,文化才能管心。文化可以用四句话表达:“根植于内心的修养,不需要提醒的自觉,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所以,管理要“由表及心,由心入化”。我们要“多奖少罚,以奖代罚”。任何制度都不可能一劳永逸,要不断修正,让学生“在意的评价”,不断点燃学生的激情。强调是与自己过去比较,只要进步就给予鼓励和肯定,让孩子收获信心和不断超越的勇气。
小组合作
根据美国学者M.尔伯曼的研究,众多学习方式中,“给别人授课”后90%的东西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荆老师的课堂最大的特点就是小组合作,每个人都要展讲。这不仅是高效学习的一种方式,更是促进学生心理稳定、品格成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提升的有效方式。
小组的构建是做好生本教育的基本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应有两个职务:学科长和管理职务,各司其职。班级工作要分解,力争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人人抢事做,人人把事做好。
使每个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成功欲望的满足、小队集体荣誉的实现、课堂分组展示的竞争、精彩的点评都成为课堂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充分利用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总有最后小组,都不愿做最后小组,通过考核,水涨船高,将平均成绩抬高。
激发学生积极地自我认同、积极地课堂对话,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自主学习的程度、合作学习的消毒、探究学习的深度,满足学生体验与参与、发现与擦滚早、表现与分享、交往与互动、受表扬被认可被确认的欲望。教师在课堂上要充满激情,多鼓励,多装傻,重追问。课堂上荆老师时常问:“这么好的办法你怎么想到的,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
书中有大量篇幅讲述了如何展开小组活动,分组的注意事项,活动是的关键之处。学科不同,但对我的启发很大,让我很有一种“拿来”用在自己的课堂上的冲动。因为学科和学段都不一样,没法真的直接拿来使用,还需要好好消化荆老师分组学习的艺术。如果能够消化吸收用在自己的课堂上,相信这个方法可以带动班级里沉默的那一批,中等生能够积极参与,后进生也能在小组中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力量,看到自己的优势,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一定会浓厚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们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所以生本管理也要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监督、考核奖惩制度。
评价激励超越是生本成败关键,生本教育绝对不是放任自流,只不过由原来的老师管变成学生自主管理。任何人做任何工作,做好都有奖励,做得不到位都有处罚。只要有要求就有评价,评价是引领。
“成功始于心动,成于行动。没有深度思考,所有勤奋都是徒劳,有方法地全力以赴才能创造奇迹。”这句话是荆老师讲给学生听的,我想教师们也非常受用,心动他的教育艺术,但不仅仅停留在心动,更要深入思考后投入行动。
(齐帆齐2021年9月年度写作品牌IP特训营,第76篇,打卡:读书笔记。2689字数,共累计140323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