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应象大论
六、 五方应象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5、北方生寒……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
北方生寒,寒主凝聚。在我们的身体,肾是北方,后背是北方。北方的本性就是寒,寒就是凝聚,所以肾容易生结石。
北方生寒,寒生水,寒凝聚到头,就有水之濡润之相。水生咸,指水曰润下,润下作咸。水在《易经》中为坎卦。上下两根阴爻,中间一根阳爻为真阳。这根真阳轻易动不得,而激素,调的就是它,抽调过猛,容易把身体伤了。
热与寒,哪个更伤人?都伤人不浅。
过热消耗人的寿命,全世界最长寿人群在高加索地区,海南也有长寿村,但记住,在海南这种热带,要用海拔换纬度,即住到山上比较好。而北方寒,本来就是收着的状态。南方人饮食清淡,是因为热已经把他的气血消耗到极致,若再吃咸的东西,他的身体就受不了。为什么补品在南方特别兴盛?因为南方人被热气消耗太多。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这句翻译过来就是:北方生寒,寒生水气,水气能生咸味,咸味能养肾气,肾气能长骨髓,其中,骨为固摄收藏,髓属于生发。再由生发的能力而生肝,就是“髓生肝”,也就是水生木。
众所周知,元气藏于肾,五脏之中肾为老大,为先天。元气藏于肾,肾气又藏于骨,最大的骨,是股骨头。为什么会有股骨头坏死的毛病?大量使用激素和抗生素,就属于重调元气法,从哪儿调元气?是从肾调,即从骨调,久之,股骨头坏死,且股骨头坏死不可逆,因为元气补不回来。
“髓生肝”,又指人体的造血功能。白血病就属于造血功能病变,临床可见不同程度的贫血、出血、感染发热以及肝、脾、淋巴结肿大和骨骼疼痛,其发病率在各种肿瘤中占第六位。骨髓本身就是一个密闭系统,所谓密闭系统就是能不动它就不要动它,而我们现在常对其大动干戈,最后必有不治。
同样是血病,中医讲髓生肝,髓主造血,肝主藏血,心主血脉,脾主统血。一切血病,当从这几点治疗。即让血再生,添精补髓;让血干净,增加肝的疏泄功能;让血脉有力,加强心的动能;让血不漫溢,血有所归,治脾。
“肾主耳”。耳纳听,且主藏。观世音菩萨从耳根得道,就是告诉我们要善听而悟道。在《金匮真言论》里多次讲到耳聋、耳鸣,《灵枢》里也多次谈及耳鸣的原因及治法。比如《灵枢·口问》篇:“黄帝曰:人之耳中鸣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指流行过耳的经脉)有所竭(不足)者,故耳鸣。补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也。”这句是在解释耳鸣的原因,首先,耳是宗脉所聚,是许多经脉的集合处,手足三阳经均分布到耳,六阴经则由于表里两经脉气相通,比如肝与胆相通等,因此均与耳有联系,所以耳是我们身体最敏感的区域。胃中空则宗脉虚,胃者,水谷之海,常听有人说“饿得耳鸣眼花”,可见胃气虚,真的会出现突然的耳鸣。胃中空则导致宗脉皆虚,虚则气下,所有流经耳部的经脉就都气血不足,不足则耳鸣。
治疗耳鸣,针或艾灸客主人穴,客主人穴属胆经,位于耳前,当颧弓的上缘凹陷处;以及手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即少商穴。
另,《灵枢·厥病》说:“耳鸣,取手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先取手,后取足。”这些都可一试。
《灵枢·海论》又说:“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即耳鸣也跟髓海不足有关。
经气不足,还可;髓海不足,难填。
这里说“肾主耳”,前文又说“心开窍于耳”。耳病,伤阳基本上从胆、三焦、小肠治;伤阴从心、肾、胃治。一般而言,年轻人耳鸣、耳聋,跟伤阳有关,但手淫过度者,阴精也大伤,须从阴治。
大家记住,耳聋,突发性聋,听着吓人,但属于实证,好治;耳鸣,是虚证,不好治。
其实,误服药物造成的耳鸣耳聋也很多。西医不撒谎,说到药可能损肝肾时,其实都是激素,直接用来调元气的。比如哮喘病患者发病时使用的喷雾剂,就是激素,直接调元气上来,人就不喘了,因为哮喘的根儿就是肾不纳气。西药的说明书字写得再小,也得认真看,只要写了有可能肝肾损伤,就要小心。很多孩子会因为吃药不当造成耳朵的终身疾患,所以,能不吃药就不吃药,中西药一样的,中药,因为走的是脾胃和经脉,吃错了,损伤尚小,西药走的是神经中枢,所以损伤会大。而且一旦损伤,就不可逆。
关于药物,西药有副作用,中药有误下,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误下一般会当场有反应,副作用则长期才能体现出来。什么叫副作用?副作用就好比:按下葫芦起了瓢。消了这个症状,那个症状又起,而且越来越重,越来越复杂。
比如降压药,一听就是降血压的,可是血压能升高,是心脏有劲儿,而降压药抑制中枢神经的功能,使中枢神经向心脏发出减小泵压的指令,这就是过量服用降压药会使患者变成低血压的原因。也就是说,一味地降血压,势必导致心脏没劲儿。高血压其实是人体自保自救反应,经脉拥堵了,血液等营养物质上不了脑,人体自然要以升压的方式来自救。
降压药一方面疏通血管,一方面让心脏没劲儿来降压,最后血压倒是降下来了,但会出现两个副作用,一是血管壁越来越薄,人越老,血管壁越没有弹性,最后就容易脑溢血。也就是说,西医只知道疏通血管,却不知道补充元气;元气不足,必定会使血栓再生,这就是中风患者出院后极易复发的原因。二是会出现心脏病。有人问:不吃降压药会怎样?不吃,也会得心脏病。因为人体不允许脑部得不到营养,心脏还会加压以救大脑,久而久之,心脏就会累得心室肥大。
中医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高血压病属于中医学“头痛、眩晕”范畴,肝、脾、肾功能严重衰退,身体内产生的垃圾就不能得到正常和及时的清除,从而造成了血液黏稠。血液黏稠会造成大脑供血不足,大脑供血不足就会导致眩晕,真阳上头破瘀就会导致头痛。中医首先要知道哪些经脉上头,比如膀胱经脉上后脑勺,所以膀胱经一堵,后脑勺先是疼痛,然后是麻,最后是木。所以用中药疏通膀胱经时,麻木的后脑勺会剧痛,这是好转反应。第二,血压能够升上去,又降下来,在中医理论里是肝、胆、肺气的表现。对大脑而言,最重要的是肝胆的力量,调气血上头,所以很多中医认为血压高就是肝阳上亢,为什么肝阳会上亢?就是肾水不能涵肝木。同时,胆后面的力量是心,胆与心通。肝后面的力量是肾,水生木。所以长期的高血压也会造成肾功能障碍,而肾功能不好导致的高血压,叫肾性血压高,其中低压高是一个明显的特征。低压高,在中医里,号称调老本了,压差值越小,人就越危险。用中医的理论看,高压对应后天脏腑功能,高压高,是过用了心主血脉、肝主疏泄等功能;低压对应先天元气功能,低压高,是过用了肾主收藏,以及元气的功能。
中医是怎么看待高血压的?心脏搏动的动力来源于肾,脾肾负责造血,肝肾负责藏血和滤血,肺气主肃降,所以,血液黏稠的原因主要都在于肾、脾、肝、肺功能的衰退,所以治疗高血压应该从恢复脏腑功能方面下手。
其实,真正治病的不是药,是元气或人五脏气机的调适。
什么是气机?比如白通汤,这个方子用好了,既能治高压高,也能治低压高。为什么?原理就在“气机”二字。把气机弄懂了,就知道什么叫双向调节。
白通汤,由附子、干姜、葱白、自己尿或猪胆汁几个药组成。这个白通汤专治三焦不通,所谓三焦其实就是五脏六腑这个腔子。人体呢,说复杂极复杂,但又大道至简,比如人体,可以分三大块:头,四肢,三焦。这个腔子--三焦出了问题或堵着了,就有可能用到白通汤。《伤寒论》说: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这里面最关键的是脉,把准了脉,方子就特灵。
白通汤里面的葱,一定要用山东或东北大葱。葱白,指大葱前面、去掉须子最白的那段。方中葱白破上焦寒,干姜破脾胃中焦寒,附子破下焦寒。
人体这个腔子哪儿的寒最重?下焦的寒最重,下焦本性就为寒,女子的子宫肌瘤等病就跟下焦的这个本性有关,小腹部的本性就是寒,本性就是腐,腐烂的腐。所以这个地方最容易湿寒,湿就是囊肿,湿兼寒凝,就是肌瘤。
那些能活百岁以上的长寿女性,很多都生过七八个孩子。她一次一次通过怀孕生子让这个地方温暖如春。现在女人生孩子少,又反复流产,大伤身体。这个地方本是块良田,若总不长好东西,就会长坏东西。人体这个地方的寒是最难破掉,也就是说人体下焦的寒最难破掉,因为这里寒重,光靠附子扶阳驱寒都不成,张仲景先师又用了一个独特的东西,就是自己的尿。
白通汤,就是把附子、干姜、葱白这三个药煮好后,兑点自己的尿。兑尿这事,很多人接受不了。其实,尿和猪胆汁,都是生物的代谢物质,能补体液,比草木的生津补液来得快,能直接被人体吸收。且人尿咸寒,猪胆汁苦寒,咸寒入肾最快。大家看,附子、干姜、葱白都是热药,此处加咸寒的人尿又是为什么呢?因为阴寒若太盛,人往往对大热之药拒而不受,比如胃寒太过的人,服热性药会呕吐,就是寒热相激,成格拒之势,反而有证情加重态势,这时就要饮用咸寒的人尿或苦寒的猪胆汁,以顺从阴寒之性,可以引阳入阴。为什么苦寒的药那么多,干吗非得用尿?这是因为人体分泌物不会伤人体之阳气。而人尿可滋阴,又不像草木之滋阴药物容易增加阴寒之邪。还有,尿,在此方中除了引阳入阴,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作用——下焦的寒凝最难破,尿从下焦来,因为尿从肾来,用尿,就相当于利用尿走熟路的特性,以攻破敌人之固守。
说此方是针对人体气机开药,即是指:葱白白色入肺,干姜黄色入脾胃,附子黑色入肾。若寒邪拥堵中焦,肺气不降,可用此方宣通中焦;若下焦寒邪过重,可用此方扶阳破阴。若上焦有寒,可用葱白通阳破阴,葱白宣开上焦,肺的肃降的能力就有了,血压自然就下来了。总之,此方对高热、胸闷、失眠、耳鸣、高血压、甲亢等,皆有奇效。但要用此方,还得在脉象上有精准的把握。
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
中国文化很喜欢以东南中西北这个次序说事、说理。北方,“在天为寒”,是指其收藏凝聚的性质。“在地为水”,是指其凝聚疏泄的功能,水曰润下,故能疏泄。“在体为骨”,是指骨髓能收藏而不闭塞,外坚固而内疏松。“在藏为肾”,指由以上功能而产生肾脏及其附属组织。
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
“在色为黑”。至此,五色俱全。肝青,心赤,脾黄,肺白,肾黑。经常看到放化疗病人手指关节都是黑的,显然放化疗损肝肾,且掉头发也是损肝肾造成的。
“在音为羽”。从小没学过音乐、没看过花朵的人生,是有缺憾的人生。没有看过花朵,没有见过颜色的孩子很难打开自己,会缺乏一种根本的自信。因为花朵会毫无顾忌地绽放。如果没有对美好事物的自在绽放,就很难有自在的生活。
“在声为呻”。呻就是呻吟。声,属于本能,呻吟就是本能,只要动了肾气的,出了声儿全是呻吟声。比如吸毒,为什么对人生命损耗大?因为它是重调元气法,动了肾气就会出现陶醉般的呻吟。性高潮时发出的声音也是呻吟,人疼痛难忍时发出的声音还是呻吟,此时呻吟属于调肾精以镇痛,可见都是动了肾精、肾气,极度的恐惧和极度的高兴,实际上是一回事。
比如人们对吸毒和性生活的比喻之词都是欲仙欲死,这就告诉我们,这些事可以夺命。性生活要求你五气皆至才好,比如鼻子、额头出汗了,表示胃气动了;眼睛湿润迷离了,表示肝气已动;嘴巴津液甘甜、清润,脾气已动;脸色潮红、胸口微微有汗时,心气已动……
本能,是一种奇妙的存在。开心就笑,是心本能;难过就哭,是肺本能;惊恐则呼,是肝本能;高兴就唱,是脾本能;疼就呻吟,是肾本能。所谓本能,就是来自五脏六腑,不学而能。
“在变动为栗”,变动就是病变,肾的病变就是打冷战,起鸡皮疙瘩。
肝在变动为握,心在变动为忧,郁闷不乐,心情坏掉了就是忧,肝有问题就是握,手的开合能力出问题。脾在变动为哕,是说只要恶心上逆就是脾病。肺在变动为咳,肾在变动为栗。这就是五脏之变动。
“在窍为耳”,指肾开窍于耳。《金匮真言论》说: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而肾开窍于二阴。此处又说肾“在窍为耳”。从五脏生成看,受精卵因母体血腥刺激先有了鼻子这个定盘星,鼻子为肺气所主,然后金生水,则生成了两耳,从这点而言,应该是肾主两耳,然后水生木,生成两眼,然后木生火。可这个火窍在哪儿呢?找不到。所以才有了“心”。自身有“七窍”玲珑的说法,最后火生土,生脾口。由此,脸庞格局已定,一切都是五脏之气的作用,所以,才有了后世观面相以看人生的说法。但若以心开窍于两耳,肾开窍于二阴论,也不无道理。为什么?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中,耳根最利、最灵,与心最相和,而肾在五脏最下,开窍于两阴,是对的。总而言之,年轻人的耳病最关键的是心病,老人耳病才跟肾精虚亏有关。
“在味为咸”。咸性润下,咸味入肾,肾主收藏。肾喜咸,其实,我们每天要想活得有劲儿,就得靠一日三餐吃点盐来调元气,但吃饭补不了元气。元气属于先天,基本上只出不入。吃饭补的是经气,此经气是经脉当中的气,饭,水谷精微经过气化产生的能量,先供给心、脑、肾这些最重要的器官,其次供给五脏六腑的运化,最后有多余的能量则储存起来,这其中的气化,则需要调动元气。所谓练功,也不是补元气,而是练功可以让元气消耗最小化,所以古代功法都在呼吸吐纳上做文章。
吃激素是重调元气,每天吃点儿咸的属于微调。用一杯元气来打比方,我们普通人是一天消耗一丁点,运动员如果用兴奋剂,就如同用激素,属于快速抽调元气法,一下子会用掉一小半,假如杯子里就剩一小半了,我们还能赖以活些时日,而他一猛调,就是猝死。猝死就是元气一瞬间彻底空了,这也是运动员不见得会比普通人长寿的原因。
吃完饭,人为什么会犯困?因为消化食物也是要耗点元气的,元气用于中焦,脑子就有点不足,不足就自保,这时的自保就是犯困。常年节食的人,活着,没有饮食化成精气,就得靠元气活着,久之元气虚亏,就剩一点点,怎么办?人傻,身体不会傻,若吃下点东西,剩下的这点元气,是用来消化饭呢,还是用来保命?肯定要用于保命,于是,为了保命,吃下的饭只能吐掉,于是就成了厌食症。
同样的道理也可以解释孕妇呕吐,凡是呕吐的孕妇,身体都谈不上强壮。吐,就是因为元气虚。那点元气,保孩子,就保不了你,再加上胎儿压迫阻隔经脉,营养也难以吸收。这样的孕妇就很难受,早上起来阳气足,有劲儿往外拱,就晨呕。到了下午为什么不吐了?没劲儿了,不是不吐,而是没劲儿了。
其实现在还有一个重度耗散我们元气的地方,就是冬天睡觉少。都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别的季节还只是困啊、盹啊,少睡点可以,冬天却一定要多睡。冬天天黑得早,就是让人早睡觉。由于冬天光线不足,人们通常会在秋冬季节情绪低落,这种被黑暗和寒冷征服的沮丧懒散属于季节性障碍。但这种懒散迟钝属于人体自保,就像动物的冬眠,可以减少能量消耗。正好冬季的食物也略显匮乏。季节性情感障碍原本是祖先生存的优点,现在却变成了我们致命的疾病,因为现在的人在这样的季节里也不能停下脚步,办公室的人造光线依旧明晃晃地消耗着我们,我们只能更深地伤害我们的生物钟,身体开始变得一团糟。
“在志为恐”。我们在分析情志的时候,都要考虑到情志的邪与正的问题。比如“怒”,所谓“正”,就是金刚怒目,你首先要修成金刚,这怒不仅不伤你,还会增显你的能量、威仪。所谓“负”,就是怒不可遏,你身子弱,控制不住邪火,关键是这怒不仅伤人,更伤己,怒后七窍生烟、五脏俱焚。所以,“情”的根底是身子骨,是身子骨在承载着情和欲的大小和方向。正“喜”是法喜。所谓法喜,不会因人、因时代、因种族而变化,他已然能够用无限来包容一切有限的存在。而凡人之“喜”,则不稳定,得之则喜,失之则悲。恐,也有邪正之分,正为谨慎内守,邪为外散不收。肾虚者必惶恐,用《黄帝内经》的话说,就是“心惕惕如人将捕之”。这个恐,源于我们身体的最下面,所有关于生与死、恐惧、不安全感、疼痛、混乱以及忠诚,都源于此处,并由此生出对上天恩宠的渴望。
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恐伤肾”。恐惧,神明荡惮而不收,不仅伤主收藏之肾,还伤元气。
人之所以害怕、恐惧,是因为无明,所以“思胜恐”,就是土克水,就是人只要活明白了,就不害怕恐惧了。
“寒伤血,燥胜寒”。寒邪凝滞就会调动元气破瘀而损伤精血。燥胜寒,燥气可以使肾精精炼到极致,精足则能胜寒凝。
“咸伤血,甘胜咸”。过咸则血脉凝聚,伤血。甘胜咸,则是土克水,甘缓和濡润之性可以疏通经脉,而克制咸之凝聚。
肾阴可比喻为欲望,肾阳可比喻为志气。所以不要把欲望当作志气,欲望耗散人精神,志气提升人精神。《黄帝内经》里第一篇就讲了“志闲而少欲”。闲,是悠闲和优雅,所以志气可以从容地去实现;而欲望是急于马上抓住的东西。志气高远,就是阳;欲望低级,就是阴。西方认为欲望是推动人类历史往前走的车轮,中国人则认为欲望太过就可能让历史倒退,而志气则可能推动历史进步。正能量,源于阴阳,凡是可以提升你的,都是阳;凡是可能消伐你的,都是阴。欲望少,人的身体就好,欲望旺盛,久之,就是虚火,人就外强内弱,就没有持续性。我们现在要做的,是长志气,消欲望,未来则平稳、安宁。
这一章叫《阴阳应象大论》,基本上分三大段落:开篇,天地阴阳应象;中段,五行阴阳应象;结尾,诊脉察色、治疗针砭,亦皆取法于阴阳。所以《阴阳应象大论》,实为传统思维之圭臬,值得反复学习揣摩。
从这一篇看,《黄帝内经》是以身体为例宣讲自然生命大道的一本书,而非单纯之医书。因为肉身是我们最真实的当下,从肉身入手,才是理解万事万物最快的捷径。人的思想有差异,政治有差异,生活有差异,人种有差异,肤色有差异,但身体内部无差异!都是五脏六腑!只有肉身,还遵循着上天给它的本来面目,并且,由五脏六腑而生出的本性也还在人的理解范围内,从这个意义上说,平等是存在的,即肉身的平等。尽管没有“气”的平等,但至少还有“器”的平等……
我们要懂得阴阳,就要先懂“象”。这个象就是根本,就是有生命的活的东西。而加上单立人的“像”,就是假的、无生命力的东西。
象,有天地之大象,也有东西南北中之五行之象,还有声色味志窍等象,还有病变之象。如此,我们的视野从宏观到微观无所不至,远可观,近可辨,而最细腻的就在肉身上,可以细细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