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的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这种观点作为老师都是认同的。但怎么才算是充分的备课呢?似乎我们很少去真正的思考。以语文课为例,《备课备什么》里的名师为了准备一节课,会进行大量的阅读,包含同一作者相关的作品,学术界其他人对这一作品的评价,当储备了足够的背景知识之后,名师才真正的开始思考如何让学生体验感悟文本。普通的教师更关注于教材以及各种习题集,有时间会去网上搜索一些别人的优质课,PPT拿来学习,也会去看看同事的课堂,做完这些自认为是比较充分了。对比不难发现,名师的备课是高屋建瓴,和经验型教师相比,名师教育的视角更广,眼光会更长远,去追寻教育的本质。教育届里面有一句用滥的比喻:你要教给学生一碗水,你至少要有一桶水,或者你就是自来水。作为经验型老师,往往把上句话中自来水解读为各个考点和课本的充分熟稔,这种为知识而知识的认知限制了我们的发展,久而久之我们的教学成了无源之水,越来越缺少灵气。这点,我在观看北京四中毕诗秀老师的课也有相似感触,虽然她教的是高中生物,从课堂的导入,资料展示,我都能感受到她信息储备之广、深。
名师对教材本身已经有了超乎一般老师的认识,他们备课时仍然会一遍两遍思考设计尝试组织语言,以保证课堂的尽可能保证课堂的环节,提前想到并有相应的对策。想想自己在这些方面虽在努力,然而这个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
就目前而言,我先把第二天要讲的每一个点吃透,保证无误是我现在最脚踏实地的开始,而不再去想哪些宏大的教育思想,理念,也许成长才会悄然而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