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一句关于自立的话:“人处于未成年状态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没有他人的教导就缺乏运用自己理智的决心和勇气”。
也就是说人处于未成年状态是自己的责任。
人的心理状态分为3类:
1)儿童心理状态:
这类人像个永远的都长不大的孩子,也就是巨婴,具体表现为对自己的任何言行和行为都不负责。
如果让他们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他会有无数个理由说明不是自己的问题,是外部坏境的问题。
他们始终在逃避个人的行为的长期后果,因为他们犯了错,总会有人站出来并揽下来。
2)成人心理状态:
这是最好的状态,知道个人行为的长期后果,理智、果敢、不抱怨、活在当下就算现实不如意也接受当下,并且愿意做出行动来改变现状。
不骄不躁,朝着自己的想要的理想的方向前进。
3)父母心理状态:
如果说儿童心理状态是无法正视自己,那么父母心理状态就是无法正视别人。
老是在指导别人,你不要这样、也不要那样、要这样做、要那样做...
如果一对恋人,一个是儿童心理状态、一个是父母心理状态,那么一个人总是在为另一个人的行为后果负责。
长期处于儿童和父母心理状态的人,是缺乏改变的决心和勇气。
每个人都有一扇从内打开的改变之门,无论我们动之以情或是晓之以理我们都无法替别人开门。
当然也不是非得改变,你的人生你做主,如果可以的话,我是想在三种角色中灵活转变。
因为我们本来就同时拥有三种角色:孩子、成人、父母。
你不能用父母心理状态和父母交流吧,这往往会导致理念上的冲突。
拒绝改变的另一个理由是:受苦比解决问题来得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来得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