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二年级,正在写铅笔字。听到桌子那头的D说话,他笑着脱口而出:“你个傻逼。”
“你凭什么骂我?哪有大孩儿骂小孩儿的!”D停住笔,瞪向H,生气地说。
“我弟就是这么骂我的。”
“我又不是你弟!”
“在我家,我弟就是这样骂我的,他经常骂我傻逼。”
(注:潜台词是我觉得这是正常的,有什么好生气的呢。)
“那是你弟骂你,又不是我。你凭什么骂我?哪有大孩儿骂小孩儿的?”
“好了,不说了,中吧?”
(示弱是化解冲突的捷径)
我在长桌子中间,一边教另外一个小男孩写字,一边观察他们,同步觉察自己的情绪和念头——平和,没有评判。
觉察到H开始示弱,D愤怒的情绪也得到了释放,我说:“好了,现在在上课,其它事下课再说。”他们又认真地写起了字。
第二天,H和D并排写字,相处愉悦和睦。
我欣赏D的边界意识和表达能力,允许他通过维护边界,并恰当地释放自己的负面情绪;H也在经验中感受到边界。同时他们自己学会了化解冲突。
孩子们自带智慧,作为他们成长的陪伴着,我们允许他们自己处理问题,以此获得能力远胜于说教。
我们只需要保证他们的安全,在恰当地时机,提醒他们回归当下(学习或工作)。
孩子经历的每一件事都是他成长的最佳捷径。年龄小,冲突仅限于口角,最多会有一些轻微的肢体摩擦。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会了如何直面并化解冲突,这是他以后的婚姻等重要的人际关系学习的初始资料。
纵观成年人的困惑和矛盾,不外乎处理冲突的思维单一化,这和小时候没有得到充分的练习有很大的关系。
孩子学习的途径有多种,常见的是家人处理冲突的方法,然后走进社会(学校)和伙伴们的冲突处理练习,这个时候,老师启一个重要的作用。再者,看书或影屏学习。
所以,化解冲突的能力越早练习,付出的代价越小,对他的一生不良影响越小。
父母和老师应该是孩子成长的踏脚石,石质越稳(内在稳定),孩子成长坚实有力。石质不稳(负面情绪),孩子时刻处于紧张和恐惧中,无法自由发展,无法获得真正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