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花溪的杜甫千诗碑
2023.12.26
作为读书人,倘若你到现在还没有到成都拜谒过杜甫草堂和拜观“杜甫千诗碑”,那真的是一种遗憾。
成都市2015年9月启动浣花溪的杜甫千诗碑项目,实是天时地利人和之大善工程。是年,浣花溪一并纳入杜甫草堂,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景区。
2018年12月1日,杜甫千诗碑落成并对外开放。
白居易言:“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
浦江清说:杜甫诗思想性艺术性特征:以时事入诗,有“史诗”之目;多自叙及述怀之诗;自铸伟词,创造句法,开诗之新格律;融贯儒家思想以为根本;在技术上,模拟所有一切前人之作,集各类体裁大成并发展之。
杜甫诗,题材广泛,真实描写了一个时代,真挚抒发了一位淳朴纯真爱国诗人的心声,真诚表达了对生命、情感与自然的尊崇。杜甫承继前贤,诸体皆能,刻意求工,尤其七律,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其“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得到后人的高度评价。杜甫承继《诗经》、汉魏文学传统,以自己深刻的人生体验,“缘事而发”,把忧国忧民的诗人的精神风貌刻画得淋漓尽致。作为有风骨的盛唐诗人,杜甫抒发报国之志,也像李白那样渴望为国施展才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壮怀激烈,雄心勃勃。安史之乱,艰难苦恨,万里悲秋,然而,他依然情系苍生,以一批现实主义诗歌作品,直视人间疾苦,描述现实冷暖,被誉为“诗史”。
对杜甫的怀念,是对一种精神的向往,对杜甫诗歌的反复阅读,是对民族审美感情的重温。
在成都,诗人完全沉醉于幽美的田园与壮丽的山川之中,将世俗的名利抛于脑后,获取了一种恬静自然、潇散漫舒的生存方式。巴蜀的自然世界与人文世界极大地丰富了杜甫的诗歌创作,丰富了杜诗的表现内容,进一步拓展了诗人的诗意空间。无论是成都诗,还是梓阆诗、云夔诗,杜甫自始至终都将田园风光与河流山川作为审美对象,在其诗作中尽情地描绘,表现内容之丰富多彩,艺术表现之形式各异,在其它时期的诗作中很少见到。杜甫的巴蜀诗精心描绘了秀丽壮美的自然世界,深刻反映了巴蜀人的文化人格,批判性地展示了巴蜀的风土人情,透过历史人物对巴蜀文化的内在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和诗意阐扬。
杜诗因其巴蜀诗而更加丰富多彩、立体多面,也因其丰富性而更显其深刻性,可以说,巴蜀诗对时局与人民的关注,既是其丰富性的表现,又是其深刻性的表现。仁民爱物、忧国忧民是杜诗的主要基调,它始终贯穿着杜甫的诗歌创作。从“战伐乾坤破,疮痍府库贫”到“路衢唯见哭,城市不闻歌”,从“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到“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从诗人的自我遭遇到推己及人、感同身受的众多诗作中,我们都可以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深沉家国情怀与深厚人文情怀。
将杜甫的这种儒家情怀以诗碑形式镌刻于一座城市园林中,使每一位市民可以得到熏陶濡染,开诗教化人之风,丰厚天府人文底蕴,丰富杜甫草堂的文化内涵,更好的传承杜甫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诗歌之城、书香成都闪亮且有情怀的一张文化名片,应是设计者的初衷。
在杜甫草堂及浣花溪公园,以珍藏的宋以来历代名家的杜诗书法作品以及当代书法名家创作的书法作品为底本,将其刻在石碑之上,成就了一部宏大精美的“石刻杜诗”。公众在成都杜甫草堂及浣花溪公园,可以欣赏到以书法、石刻等形式呈现的杜甫存世诗作1455首。
杜甫千诗碑主要通过杜甫诗作书法的石刻碑廊、春夜喜雨园、诗作摘句造景等形式,展示历代名家创作的杜甫诗作书法作品。在浣花溪,以“诗圣广场”作为起点和标志,以杜甫人生为线索,依次展示杜甫的游学壮歌、长安沉吟、流寓秦州、夔门抒怀、草堂岁月、洞庭余响六个人生阶段,以摩崖石刻、书法碑廊等景观展示当代书法名家和文化名人书写的杜甫诗歌。
诗是魂,园是体,景是肉。要再现出杜甫的一生,杜甫千诗碑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碑林,而是将诗歌、书法、篆刻、园林、古建筑、雕塑等艺术巧妙结合,臻于“六艺合一”的艺术境界,使经典流传万世。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异彩纷呈的名家墨宝、古韵悠悠的鲁西青石、精彩绝伦的刻工技艺……,情景交融、诗情画意。千诗碑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全方位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特为杜甫在成都草堂创作的名篇《春夜喜雨》打造的“春夜喜雨园”——该园位于杜甫草堂博物馆内,以“喜雨亭”为中心,郑燮、爱新觉罗·弘历(清乾隆帝)、王铎、郭沫若、马公愚、萧克、黄稚荃、邓拓等所写的十幅各具特色的《春夜喜雨》,被镌刻于青石之上,散布周边。清新质朴的诗歌、浑厚苍劲的书法、清幽秀丽的园林、精妙绝伦的镌刻在此融为一体。
为什么以这样的方式向杜甫致敬?
历史上“石刻杜诗”是一个传统。
成都杜甫草堂,是杜甫研究的重要基地,也是规模最大、结构整齐、信息丰富、资料齐全、影响广泛的杜甫纪念遗址。成都杜甫草堂的“石刻杜诗”,不仅仅是保护、传播杜甫诗歌的载体,也是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书法作品和雕刻作品。她们在成都杜甫草堂栉风沐雨,静观王朝变迁、冷暖更替,感受每一个时代、孤傲而坦然。杜诗“骨气端详,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当代书法家重写杜甫诗歌,既是一个赓续传统的文化仪式,也是当代书法家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对杜甫的再发现、再认识。
杜甫千诗碑项目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在草堂博物馆内。是整个“千诗碑”工程的核心区域,也是精华区域之一。杜甫一生的经典尤其有关成都的代表作,当然要在草堂呈现。以《堂成》(苏轼书法)为起点,主要以历代名家创作的杜诗书法传世作品为底本打造杜诗书法石刻碑廊,以及“春夜喜雨园”和杜诗摘句造景等景观。
一部分在草堂外的浣花溪公园内。集中呈现当代书法名家和文化名人创作的杜诗作品,并且以杜甫人生为线索,通过雕塑和景观打造展示杜甫的游学壮歌、长安沉吟、流寓秦州、夔门抒怀、草堂岁月(草堂内)、洞庭余响六个人生阶段,既有碑墙、碑廊,还有摩崖石刻等等。
杜甫在青年时代,曾漫游齐鲁大地。齐鲁青石因质地坚硬,色泽温润而闻名天下,被视为石刻瑰宝,历朝历代都被广泛用于碑雕篆刻。此次杜诗书法石刻碑廊的碑刻石材大多来自齐鲁大地中国青石之乡——山东济宁嘉祥县。杜甫草堂博物馆馆长刘洪介绍,“这里出产的青石密度大,且不易风化,有‘天灰青’之称。”草堂内的碑廊共计开采“天灰青”130余块,最轻的也有300多斤。
碑廊建设过程中,刻石环节尤为重要。刻工的招募成为关键。据说杜甫草堂专门从四川、福建、山东、江苏和陕西等地招募刻石工匠。通过参加“刻石大比武”擂台,经过金石篆刻家、书法家的严格评审,最终近百位刻工成功入围。被金石篆刻领域尊为“江南第一刀”的戈春男老先生,从无锡来到成都草堂,亲临现场,实地勘探指导刻工刻石。还为碑廊亲自篆刻朱德所书“诗圣千秋”四个大字。
“千诗碑”是新时期建成的具有多重文化艺术含蕴的杜诗石刻本。它就像“齐鲁青未了”的泰山一样,矗立在天府之都锦江之滨浣花溪畔,竖起天府文化新地标,向全世界散射杜甫文化精神的光芒。
“杜甫千诗碑”的落成,让成都杜甫草堂又多了一个诗意栖居地和文化指向标。杜诗书法石刻碑廊,已然与草堂原有的川西古典园林融为一体,熠熠生辉,这是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艺术融汇的创新,也是成都的文化记忆之一。“杜甫千诗碑”成为成都最杰出的文化新地标。
“千诗碑一定是景碑,由碑构成园,由园构成景。”千诗碑项目专家、资深园林专家杨玉培这样表述千诗碑与草堂园林的关系。细节忠实和诗意追求是千诗碑在园林之美的由在。风景洵美固然是草堂成为古典园林美之集成的重要原因,但还有个重要因素,即其中有文化、有历史。游走草堂,总可以联想到内蕴深厚的杜甫诗歌,寓情于景。古典园林“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特征,在草堂园林中均得以体现。园是体,诗是魂。千诗碑是对杜甫草堂原本诗歌灵魂的升华。中国园林妙在含蓄,一山一石,耐人寻味。这“味”是韵味,也是品味。园中青石板园路纵横贯通,道旁绿树相依,点缀着一座座古色古香的楼台亭榭。花径、竹径,曲径通幽,流水叠石生生绿意。石板与鹅卵石相拼接的园路,浓荫蔽日下得一丛丛竹林间,设有景观石桌、石凳。园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有不尽之意,寥寥几句,弦外之音犹绕梁间。园林大家陈从周说园外有园,景外有景,园外之景妙在“借”,景外有景在于“时”,花影、树影、云影、水影、风声、水声、鸟语、花香,无形之景,有形之景,交响成曲。这和杨玉培提到的“在杜甫草堂的审美体验,不仅体现在无限优美的视觉上,听觉、嗅觉感官也都有不同的感染”异曲同工。
“益,古大都会也。有江山之雄,有文物之盛。”
文化记忆,是一个城市生存状态最重要的记忆,每个城市都有它特有的文化符号,从而与其他城市区别开来。成都的文化基因主脉的传承,凭“多斑彩文章”得以传承保留,说明天府大地自古崇尚优雅时尚。
“杜甫千诗碑”以中国书法的不同书体表现杜甫诗歌深邃的魅力,是一项受益当代、普及国学、弘扬传统、造福后代的重要文化工程。同时也是给世人留下诗意人生、诗意灵魂、诗意栖居的精神导引的灵魂工程。
但千诗碑工程也有瑕疵,“杜甫千诗碑”总碑的设计、碑文及建筑,功利了些。“浣花流韵”碑亭里,竖了一通表彰政府功绩的“总诗碑”,碑文并未着意于诗意导引众生灵魂的主旨,游人读之会误为浣花溪是政府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而不是文化工程,这种感觉会破坏整个景区带给人的诗意美感,破坏
整个浣花溪的文化传承教化功能,成了文学艺术融合很好的文化景观上的一道瘢痕,实属浣花溪景区之败笔。
关于“石刻杜诗”,可以追溯到南宋高宗绍兴九年(1139)。彼时,张焘任成都知府,他组织人力物力,号召天下文人,书刻杜甫诗歌,达1400首之多,下了一部“石刻杜诗”。喻汝砺《杜工部草堂记》:“杜少陵歌诗一千四百有余首,考其志致,未尝不念君父而斯民是忧。”杜甫诗歌的忧患和担当,先贤早已洞见。也许,这就是我们须臾不忘杜甫诗歌的理由。作为文化工程的“杜甫千诗碑”,将存世的杜甫1455首诗歌作品,以书法、篆刻刻石的形式予以展现,给观众和读者提供阅读杜甫诗歌的新方式、新路径、新体验,拓展杜甫诗歌作品的传播空间。使杜诗穿越时空,走过来,走下去。
这个创意,与南宋张焘所组织书刻杜甫诗歌活动,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为了纪念“诗圣”杜甫,都是为了珍爱杜甫的诗歌,都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杜甫,热爱杜甫。与今天不同的是,张焘的“石刻杜诗”,还有保护杜甫诗歌的目的,在印刷与收藏均有局限的年代,只有石刻文献才有坚硬的生命活力。
现代中国,对古代文献的保护已经能做到万无一失,这个时候再石刻杜诗,就有了另外的含义。浣花溪草堂是杜甫曾经生活的地方,或者说,杜甫在成都的印迹,是以杜甫草堂为轴心,渐次展开。在这里,他留下了许许多多让他充满希望和痛苦的诗篇。因此,浣花溪和草堂也是杜甫的精神家园,储存了杜甫太多的人生密码。今天的“杜甫千诗碑”将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载体,把1455首杜甫诗歌鳞次栉比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一首诗与另一首诗有呼应,一块石与另一块石有交流,疏密、宽窄、高低、大小,赋予“杜甫千诗碑”新的审美意义。
作为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成都一直把杜甫视为城市的精神地标和文化象征。成都一刻没有忘记杜甫,他们把城市建设和城市历史紧紧联系起来,挖掘城市文明的潜能,把城市的历史魅力和现代化追求链接成一个具有历史内涵和新的文化特征的城市美学,共性、特性,一览无余。
杜甫千诗碑,德在万世,功在千秋。
杜甫千诗碑,为读者提供了新的欣赏方式:拜观。从设计到石刻,包含了文学、书法、雕刻、篆刻等多个环节,这种不同艺术的糅合,产生复合型审美要素,能让欣赏者产生全新的审美感受。
当代书法家,几乎每一个人都抄录过杜甫诗,书写杜甫诗歌的书法作品比比皆是。中国书法杂志社,以自身的专业影响和号召力,向全国1000多位书法家发出邀请,在第一时间,得到书法家们的响应,把能参与“杜甫千诗碑”活动视为自己的荣誉。
成都大面积重新“石刻杜诗”,旨在历史性对张焘“石刻杜诗”的超越,广泛调度,细密选择,确保书写杜甫诗歌的专业水准和艺术感染力,使杜甫诗碑具有集天下书法艺术大乘潜在功能。张焘的“石刻杜诗”主要基于对杜甫的纪念和杜诗的保护,今天的“石刻杜诗”——“杜甫千诗碑”,是希望杜甫融入一座古老的城市,伴随城市人民的精神空间,以书法与诗歌的结合,彰显当代书法的美学价值。书法让杜甫诗歌“形象化”,杜甫诗也使书法艺术更有文化内涵。
杜甫千诗碑以万树山“浣花流韵”总碑亭为中心,以书法、石刻等形式呈现了杜甫的1455首诗,分布在公园的四面八方。
拜观杜甫千诗碑,用得着阿尔卑斯山口的那句话:慢慢走,欣赏啊!
杜甫千诗碑工程结束了,但杜甫千诗碑如何成为成都甚至四川传习传统文化、化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基地,成为成都甚至四川极具诗意和情怀的文化名片,还有太多的功课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