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读书是教师的一项必修课,但如何去阅读,我认为应该从“做摘记”“写反思”“润感想”这三个方面把“读、写”落到实处。
一、做摘记。平日里读书的时候,我们很自然会在书上勾勾画画,因为多多少少会发现与作者的同感与共鸣之处。之所以养成了做摘记的这个习惯,源自于2016年协助L校长申报齐鲁名校长时的一个“读书得有摘记”的要求。于是,这几年来,只要我读书,就一定做摘记,而且全把它们变成电子稿(这一招儿比写更好用)。久而久之,灵感和顿悟会随着作者的思绪想开去。读王晓春先生《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小学)》一书后不知不觉中竟然攒下了23319字,读常生龙先生《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后一个多月来也攒下了近一万字。
二、写反思。学贵有思,读则更得有思。关于写反思,我分为短写和长写两个方面。所谓的短写(500字以下),就是即兴而写,记录做摘记的时候不自觉中出现的有感而发。比如读王晓春先生《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小学)》一书第26个《医生越老越香,教师越老越臭》案例中阿林老师谈出了大多数教师心中对老年教师的现实困境“退休之后一无是处,无人问津,更谈不上老医生的吃香”。在没有学习王晓春老师《为什么“医生越老越香,教师越老越臭”?》这篇文章之前,我和阿林老师的看法是一样的郁闷,也为此一路挣扎而努力,尤其是坚持记录工作日志,目的是避免老后的“一无所有,只能靠回忆安慰自己”。读完之后,我彻底明白医生和教师的区别在于一开始医生就说用科学的态度思考病症、研究病因,久而久之自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的积累更加“熟能生巧、一招鲜儿”,关键在于是否进行专业研究呀。所以,趁此年轻、头脑还清醒之际,不要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而放弃了自身素质的提高,而向医生学习,与科学亲近,少搞短期行为,不做“教育打工仔”,努力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专业技术人员。第31个案例《该怎么帮助你,我的孩子?》案例中,王晓春老师直言道出了孩子为什么“一脸茫然”的根本原因,那就是对老师帮助无力的茫然。因为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或者能力达不到(不是不努力)的时候,需要老师给予具体可行的主意的时候,迎接他们的却是人人都会的、老生常谈的空洞鼓励,甚至是文不对题的批评,还有那毫无营养的心灵鸡汤,他们能不茫然吗?所以,我们应该抛弃空洞鼓励、无理由的批评,而应静下心来研究他们的思维特点和记忆特性,给出具体的主意,哪怕是一样一样地去试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都认真去试验了吗?在常生龙先生《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中第四辑《向医生那样做教师》一文中,他除了和王晓春老师有不谋而合之外,重在于“把了解学生的工作落到实处”,比如有些教师总埋怨学习困难的学生跟不上,其实是我们没有深入掌握住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呀。一般情况下,“儿童一节课听课效率最高的时间段是开课后15分钟之内”,因为过了15分钟之后,由于身体的原因,大脑供血不足,有一部分学生就不能保证正常学习了,于是他们不得已、自觉不自觉地变得“聪明”起来:开始出现属于他们的生理调节,或者动手戳戳其他学生,或者找别人说话,或者走上开小差之路(表面上在听,其实心已经不知去哪里了),甚至是在老师的眼皮底下搞其他小动作。这其实是学生的本性和本能,也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遍规律。假如老师还一味地让他们“坐端正、认真听、别乱动”“惯的不轻”,这似乎是不是有悖于常理呀?时间长了,我们能再往下想吗?我们那该怎么办?唯一的方法就是依据学生的这个特性,在日常教学中把知识点、要点集中在上课后的15分钟之内展示才行呀。可能有些教师会说,那一节课不就浪费了吗?其实,要想多讲一些,出于人道主义,大约十来分钟就创设情境让他们适当放松3分钟左右就可重新再来个15分钟。为此,我们有时间得认真研究一下学生,千万别把所有的错误都归咎在学生和家长身上。以上这些零碎的短写记录,不仅仅是即兴而写下来的文字,更是为长写的反思积攒了第一手素材。一旦有充足时间可以静下来的时候,整合几个片段,就会写成一篇长反思,或者是一篇论文。
长写(1000字以上),就是针对读书过程中的某一个事件深有同感,随即展开来、想开去。比如在初读方华局长《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我对他提出的“教己育人——教育新知识”这一观点非常认同,于是写出了《为师先教己》的反思,读他的随笔《一幅“脏”画》后写出了反思《千篇一律的美观≠真成长》;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中于永正先生的《让学生喜欢的诀窍》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写出了反思《让学生喜欢,为师不易》。
昨天和W老师交流“从生活的角度去针对性读书”的时候,我就和她谈起自己根据王晓春、常生龙这些专家们“如同医生诊治病人一样教学”的引领,我结合疫情期间去医院的经历写出了《不妨用“手术”诊治熊孩子》。所以,只要用心,书随时可以读,随时可以用!
三、润感想。每读完一本书,我几乎都给自己放假三天之后才开始写读后感,因为担心自己一时头脑发热而显得不够冷静、不能较为全面去介绍,至少我们得尊重每一位作者,总不至于把人家的成果看偏了吧。读完方华局长《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后,我写出了读后感《“做”是从教的首选》,主要从整本书的谋篇很有层次感、一针见血的观点震撼力强、叙事写法指导有方三个角度谈出了自己读后的想法,这本书整体上最令我感慨的是“局长视角的高度与深度,能醍醐灌顶”;读完王晓春先生《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小学)》一书后,我写出了读后感《在故事里汲取智慧》,的确是犀利语言一步到位、看待问题深远精准、指导方法细腻多元,这本书整体上给我的感触是“既为人师,务必走向研究”;读完常生龙先生《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后,我写出了读后感《向灵魂叩问,我们的教育该怎么走》,真的是更新教育观念势在必行、用文化涵养学生的心灵当之所急、针砭教育时势彰显真性情,这本书整体上感悟是“眼界,一定得放远”。
如此一来,通过“做摘记、写反思、润感想”,层层递进,由点到面,由冲动认同到冷静分析,于是,在不急不躁中就完成了一次读书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