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遇事总要考虑三次以上才行动。孔子听说后说:“考虑两次也就可以了。”
季文子每次做事,都要想三遍才行动,想透了再做,绝不轻举妄动。不轻易做决策,应该是美德。孔子却不以为然,他说:“再,斯可矣。”也就是说做事想两遍后再去做,不至于出错。思维能力强的人,想太多了,顾虑一定多,什么都不敢做,这叫多思生疑。再不然就是自己看不透,动辄为别人的意见所左右,怎么做,都有人提意见。你不可能讨好一切人,“筑室道谋,三年不成”,你要建自家的房子,路人的意见没必要在意。人是要审慎,但不能过头,不能因此丧失独立的判断力。所以,什么都要讲究中道,恰到好处最好,总是标榜三思而后行,可能更不好。有时候做事,第一感觉对了就做,可能就成了。
季文子凡事都三思而后行。孔子听说后评论说,想两次就够了。想太多,反为所惑。季文子是鲁国大夫,在鲁国执国政33年,辅佐鲁宣公、鲁成公、鲁襄公三代君主,清廉持家,忠心为国,是鲁国名臣。他的性格特点是非常小心谨慎,凡事有备无患。比较典型的一个例子,是他将要出使晋国,在准备好聘礼之后,又让属下“使求遭丧之礼以行”,随从都不理解其中的原因,季文子解释说:“备豫不虞,古之善教也,求而无之,实难。过求何害。”
他出使齐国,还要准备好万一出使期间对方有人去世,丧礼用的服装礼仪,可见他的有备无患思想,到了多么过分的地步。如果再深入,婚礼、婴儿百天宴的红包都得准备好!季文子说“过求无害”,孔子则认为过求有害。
我们都熟悉三思而后行的成语,认为是教导我们凡事要三思而后行。其实原文是说你不要想太多,想两次就够了。想太多,反而把明白的事想糊涂了。
当然,凡事不想一想就行动叫做莽撞,往往会导致后患。但想得太多,瞻前顾后,翻来覆去,则容易陷入犹豫不决的狐疑之中,导致优柔寡断。忧郁的丹麦王于为报叔父的亲父娶母之忧而思虑再三,左右为难,因此而错过了下手的大好机会,结果与敌人同归于尽。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这就是莎士比亚笔下著名的“哈姆雷特式的犹豫”。当断不断,反被其乱。所以,“君子务穷理而贵果断。”既要想清楚,有所思考而后行动,又不要优柔寡断。有人往往把“三思而行”作为孔子的教导,实在是歪曲了圣人的意思。
记住:考虑两次也就可以了啊,不要想得太多。
当然,鲁莽的人多练习一下三思而行的观点也是有所帮助的。
今天学习了三思而行想得太多了。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