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邮报》当时拥有4家电视台、《新闻周刊》杂志和印刷工厂,然而这些资产都是不公开上市的,所以很难估价,巴菲特认为这些至少价值4亿美元,但是《华盛顿邮报》的市值仅为1亿美元。那些基金经理也知道这些情况,但他们害怕股价会下跌,也担心别人会抛售《华盛顿邮报》的股票,所以不敢长期持有,这恰好给巴菲特创造了机会。
华盛顿邮报实际上是一家新闻媒体产业集团,它不仅包括报纸,而且还有电视台,有教育培训产业。华盛顿邮报内在价值至少4亿美元,市值为1亿美元,仅为实际价值的25%,价值被严重低估,正是买入的好机会。
巴菲特认为投资《华盛顿邮报》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特别是在人气不旺、投资者信心不足的状况下,股价和它代表的资产价值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巴菲特说:“当我们在一个月内买下《华盛顿邮报》8%或9%的股份之后,卖给我们股票的人之中没有一个人在想自己其实把价值4亿美元的资产以8000万美元贱卖给了我们。他们之所以愿意把股票卖给我们,是因为电信业股票在下跌,或是因为其他人都在抛售股票,又或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很多人在出售股票时的心态都是非理性的。”
8000万美元买了至少4亿美元的资产,具有潜在的暴利,中长期内至少有5倍以上的上涨空间。
《华盛顿邮报》当时的负责人是凯瑟琳·格雷厄姆,她的父亲在1933年购买了处于破产边缘的《华盛顿邮报》,当时在华盛顿的5家报纸中它的影响力最低。凯瑟琳婚姻生活很不幸,她的丈夫菲利普·格雷厄姆因患有神经紊乱症而自杀。1963年,凯瑟琳正式接管了《华盛顿邮报》。她用坚强的毅力控制着局面,早年从事记者的职业经历给了她些许帮助。不过在登临公司高层之后,凯瑟琳感受到了压力,特别是公司中的男性骨干对她并不尊重。她在一次采访中也表示如今社会男人比女人更适合做这项工作,她的目标仅仅是守住江山即可。
从战略布局来看,《华盛顿邮报》思想不够开阔,所以凯瑟琳聘请了本杰明·布拉德利出任报纸主编。布拉德利有过在《新闻周刊》工作的经历,很受凯瑟琳的赏识和支持,二人合力将《华盛顿邮报》打造成了美国新闻界首屈一指的报纸。1971年,《华盛顿邮报》股票上市,凯瑟琳冒着尼克松政府施加压力的风险,发表了“五角大楼文件”,披露了美国在越战中的一些秘密档案,她本人也支持《华盛顿邮报》对水门事件进行调查,结果政府以停发《华盛顿邮报》在佛罗里达电视台的执照相威胁。
凯瑟琳冒着得罪美国政府及五角大楼的风险调查报道水门事件及五角大楼文件,说明了凯瑟琳过人的胆识。事实证明凯瑟琳追求真相不怕得罪相关各方是利大于弊的。
虽然《华盛顿邮报》是新闻界的喉舌,敢于批评政府,然而从企业经营的角度看它并不成功,虽然它在市场上占有很大份额,然而利润率仅为10%,它的电视业务也一样糟糕透顶。在股票上市后,凯瑟琳也加紧改革公司的步伐,将财务交给董事长兼顾问毕比律师。1973年毕比律师去世,凯瑟琳成为《财富》500强企业中的首个女董事长,她向证券分析师宣称,假设管理界也设立普利策新闻奖,她希望自己能拿到,然而华尔街的状况让她失望。
凯瑟琳之前通过朋友认识了巴菲特,不过她并不知道这位投资大师的算盘是什么,而且当时《华盛顿邮报》谣传她的儿子唐纳德有意提高在公司的地位,还声称有极端右翼分子会夺取公司,凯瑟琳自然对巴菲特产生了警觉,找朋友打听巴菲特的底细,有关他的任何消息都不会放过。
显然凯瑟琳的担心是多余的,当时《华盛顿邮报》发行两种股票,公开交易且有投票权限制的是B股,而A股才是对公司形成控股权的,被凯瑟琳一家牢牢掌控,但是因为凯瑟琳对投资业的规矩并不了解,所以她对巴菲特的到来惶恐不安。巴菲特认为自己占有《华盛顿邮报》10%的股份即可,就写信给凯瑟琳讲述了他早年送报纸的经历,想要澄清他要控制《华盛顿邮报》的谣言。凯瑟琳将这封信交给其他朋友看,大家一致认为越是善意的表白往往越隐藏着巨大的阴谋。
华盛顿邮报在凯瑟琳的统帅下,有强大的竞争优势,说明了凯瑟琳优秀的管理才能,同时巴菲特发现华盛顿邮报仍有潜能未发挥出来。股价又打了二折,是巴菲特相中的一匹黑马,巴菲特是相股票黑马的伯乐,他加盟华盛顿邮报,让华盛顿邮报如虎添翼,将要一飞冲天。同时凯瑟琳也是伯乐,发现了巴菲特这个投资天才。二人开始了互补式的强强合作共赢,使华盛顿邮报腾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