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华杉讲透】“孟子说:伯夷、叔齐不立于恶人之朝,不跟恶人讲话,和别人站在一起,如果发现有人帽子不正,他们就会用眼睛瞪着他,好像要用眼光给人正衣冠一样。其清介如此,一点点‘恶’都容不下。但是,他们不容的是那人身上的恶,而不是不容那人。他们所恶之人,如果能把恶改正了,他们就会完全接纳他,一点儿也不念旧恶。”
《华杉讲透论语》:“我们常说对事不对人,伯夷叔齐就是完完全全的对事不对人。他们好恶公平,度量宽广,所以人人都尊敬而悦服。就像姜子牙,伯夷叔齐那么不依不饶地拦着周武王,他也明白这是义人,不计较。那些被他们批评的人,之后再看他们完全不念旧恶的态度,也对他们没有怨恨之心。‘怨是用希’,‘希’,大音希声的希,很少的意思。伯夷叔齐不念旧恶,别人也很少怨恨他们。程颐评论说:‘二子之心,非夫子熟能知之。’只有圣人才能理解圣人,伯夷叔齐之心,只有孔子才能体会到。”
关于「对事不对人」这个话题,今天是我读到的最好的例子。
华杉老师的解读让我明白,「对事」的事是『恶』,「恶」其实是人品层面的,而不是行为或是言语层面,这是有非常本质的不同。当下的语境,「对事不对人」中的『事』基本上都是停留在:说错话、做错事的层面。首先,“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做事情的过程中犯错是太稀松平常的事情了。但是动了坏心思的「恶」就不一样了,这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情。
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太容易受到自身情绪和执念的影响,“对事不对人”变成了合理宣泄情绪的理由。情绪的出现到底是他人做错了,还是他人的错在自己眼中像刺一样不能被容下呢?这是非常值得反思和进行课题分离的部分。
伯夷叔齐的例子让我看到了真正的对事不对人,首先,看到他人身上的恶是一种容不下的状态,而不是假装看不见;其次,用眼睛盯着恶,直到改掉;改掉后,能够完全接纳那个人。
这其实是非常高的境界,首先内心得有明辨是非的标准,很清晰地看到「恶」的存在;其次是不为了自保而假装看不见;更难的是不计前嫌,当对方改掉了就完全接纳对方,就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能够做到这些,才是真正的对事不对人。
切己体察一下,我觉得自己这三样都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