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重温鲁迅先生的杂文集,读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琐记”、“社戏”等篇幅,思绪追随者鲁迅先生的笔尖游走于作者年少的快乐之源,进而萌发了回忆的笔触,遂记录一下我少时欢快的记忆,也许是因为快乐对于人到中年的我是件和奢侈的事情吧,翻翻旧账,找找曾经的乐趣,抚慰寂寥。
坐在乏味无聊的办公室里,幻想着乘了时光机器,回到二十年前。故乡地处太行山区,古称皋狼地区,而我的小村庄是这绵绵山脉里为数不多的一个小小的平川,听老人们讲也算一方人杰地灵的宝地。村子中央位置有一座寺庙,具体名字现在不甚清楚了,村里人都叫它“大云寺”。据考证,始建于唐朝武则天年间,那个弑子逼夫的娘们儿为了自己能名正言顺的夺取封建帝位,假托佛教中人转世,因为佛教中有女人当权的记载,所以在她的诏令下各地开始大兴土木,修建寺庙,供养佛像,弘扬佛教,我们村的寺庙即来源于此。
从我记事起,每年农历三月、七月大云寺庙会,村里会搭台唱大戏,此举在那个娱乐匮乏的年代无疑是件记得期盼的美事。每逢赶会期间,周边村子里的人都会聚集于此,或买或卖,或游玩或闲逛,有些凋敝的小村庄在那几天会奇迹般的出现人山人海的盛况。此处需要介绍一下我们村子的大体状况,村落呈长方形分布,东西长、南北窄,东头到西头约两华里(1000米),主要街道有南北两条,俗称“前街”、“后街”,我家住在后街边上,后来外出上学后得知国外有个特别火的唱歌组合叫“后街男孩”,不禁惊异,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也是名副其实的“后街男孩”。扯个淡,回归正题,这两趟街的主要功能不大相同,后街两边随也分散布罗了一些商店但它的主要功用是交通用途。前街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业街道,赶会的主战场也在于此。前街西头就是戏场,赶会的重头戏在此处上演,吸引着五乡八镇的老人们不辞辛苦的搬着马扎纷至沓来,戏曲多以“晋剧”、“梆子”为主,在我的印象中,这些只能吸引老人们的目光,年轻人是不屑于瞟一眼的,我和小伙伴们就更不为之所动了,即使光顾戏场,也仅仅是因为那里有卖各式小玩具和小零食。街道两旁除了原有的商店和村里供销社外,从各处来的小商小贩把摊位挤满了商店前的所有可用之地,导致顾客们进出商店都得从摊位上跨过去,店主们只能吐吐沫、白眼以视之,表达着自己的不满情绪,别无他法,因为自古如此,潜移默化间已成为人们遵守的商业规则。
最吸引我和小伙伴的要数街边小摊上的各色美食和地上摆放的各类玩具了,除此之外还有外乡人带来的“马戏团”表演,美食和玩具即使是在平时也能见到,因此马戏表演就成了整个赶会期间最大的引爆点了,表演场地一般是有帆布和钢管搭建的临时帐篷,篷子周边的帆布上画满了各种画,有两个头的蛇,有长者长发的美女蛇,还有大蟒蛇,老虎,狮子等在山区百年难得一见的各类动物。后来长大了才明白,这是我接触到的最早的广告效应,显而易见马戏团长是个很懂营销学的人,能够花两块钱买票进去看戏的人十之八九是冲着那些新鲜的画面内容去的,结果都是满怀惊喜的进去垂头丧气的出来,没钱买票的人就会挤在门口问出来的人:真有美女蛇吗?两个头的蛇会自己咬自己吗?听说老虎长得比牛都大是真的吗?狮子厉害还是老虎厉害?等等等等.......那些看完出来的人显然对于这些问题心理没有他们渴望的答案而更不耐烦,大多都是一句“你不会自己进去看吗”,如此导致外面人更是心焦,心里盘算如此新鲜事物还是值得花钱进去一睹风采的,进而扣扣搜搜的掏钱买票,进而锤头丧气,进而破口大骂!这时我无意中瞥见马戏团长那张意味深长的笑脸,也许是他的笑太过猥琐,也许不止我一个人看到,有人实在无法忍受这种屈辱进而导致大打出手,人群中爆发出一阵高过一阵的叫喊声,鞋子袜子裤子上衣一件件从围拢的人群中心飞出来,轻轻的落在地上,遭受围观人众的践踏。那些未能进去看到马戏的人高声叫喊“这比看马戏有意思多了”,一阵喧闹过后,人群散去,意犹未尽的人们很少再去谈论马戏了,转而说“刚才三楞真猛,一脚就把那货给踢飞了”,“还是打得轻了,这就是骗钱了么”、“明天他再不走叫杨五小再揍他一顿”,最后,尘土也散去,我和小伙伴们又把注意力集中在了美食和玩具上面去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