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对我们所有的老师来说,应该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个词。今天再读这篇文章,让我想起更多之前对学生所进行的评分经历。
其实这么多年的教学过程当中,我对学生采取最多的评分形式,就是通过试卷。当然,大多时候也是按照试卷的分值来给学生进行评分的。在看到有学生离90只差一分,或者离及格只差一分的时候,我会将学生的试卷进行翻过来覆过去,再进行核实,看看学生到底错在哪里,是知识性的还是行为习惯,比如粗心,涂抹等原因导致的。
并且在思考中,我会权衡最近一段时间学生的学习表现是否在进步。一般情况下,最后我都会给学生加上一分,也就是让学生记住我给你一分,希望下次孩子可以翻倍给我。
换句话说,我平时主要以鼓励为主。但是也有特殊情况,特别是对较优秀的学生来说,如果是因为卷面儿太脏、太乱,或者是出现数字书写不够清晰,比如将数字“6”写得看似“0”,像这种类似情况,我会比较“无情”地进行加倍扣分。我要让他感到惋惜,从心底里知道下次应该怎样去注意,怎样才能获得这个能够让他升一档次的分数。
要使“评分”真正发挥它的有效评价功能是需要艺术的。苏霍姆林斯基在文中提出了四点评分建议: 第一,评分宁可少一些,但是每一个评分都要有分量、有意义。第二,如果学生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和情况没有能力掌握知识,我是从来不打不及格分数的。第三,如果你看出,学生的知识还比较模糊,在他们关于所学的事物和现象的表象中还有些不明确的地方,那你就根本不要给予任何评分。第四,应当避免提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要求学生准确无误地重复教师所讲的东西或者从书本里背诵的东西。
参照苏老的建议,我发现我的“评分”范围太窄了,仅仅局限于试卷,即平时的知识性测试。缺乏课堂问答,日常行为是否规范等多元化评分。即便在试卷评分过程中,也很少去考虑到像苏老所说的“学生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和情况而没有能力掌握知识,不打不及格分数;或是学生的知识还比较模糊,在他们所学的关于事物和现象的表象中,还有些不明确的地方,这个时候不要给予任何评分。”
我也给老师们曾经说过。一单元结束之后,我们要做一次测试并不容易,因为我们可能要花费两节课甚至更多的时间来做这份试题,然后进行批改,最后进行讲评。整个过程下来,几乎要耗尽整个星期的标准教学学时。所以我们一定要慎重,要仔细对待这一份试卷的题目,及学生的自我评价。
所以,我们会有老师的讲评,点评,也有学生针对试卷得分及错题做出的自我反思。但是,作为老师,我忽略了学生真正的错因:是知识性还是非知识性的。每一学期下来,我们都会经历数次试题练习,如果能够形成规律性的分析,而不那么注重分数的划分,学生的自我反思效果或许会更好。因为我相信只要我们更真诚地对待每一份试题,就意味着对学生多一份用心。当学生感受到这份真诚这份用心的时候,他必定会珍惜这份情,打心眼里去虚心接受评分并积极地去改正。愉快的乐观主义感觉,会是注满思想江河的潺潺溪流,会是打开智慧思考大门的钥匙,唯此,学生可以更有效地进行脑力劳动。
“评分是教育上最精细的工具之一”,将评分建立在客观,激励,耐心之上,那么教学就是建立在对学生的爱之上。学生会根据教师所给的评分,通过书面语表达自己所抱的态度,进而断定师生彼此之间的相互信任与尊重。
评分,是一杆秤。教师能否用好这杆秤,全在与我们对教学工作的态度,对教育工作的情怀。
再读经典,思考多多,回忆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