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个把完美主义、易焦虑和强迫症都集于一身的“复合型病人”,自我设限几乎贯穿了我生活的全部,即使是在休闲娱乐,做自己的爱好的事情上仍免不了”症状频发”。
我的人生中一直有一些追求,比如我要按顺序看完豆瓣影单上top50的电影,比如我要把三毛全集看一遍,比如我想把《中国通史》这部有100集的纪录片都看完。而这些还被我自己赋予了一个可怕的前提,一旦我开始看了其中一部电影,一本书,一集纪录片,我一定要把这个系列的全部内容看完才允许自己看别的内容。而往往现实很现实,我一般看到不超过第五部分,就再没有什么真正的欲望想看下去了,剩下再看仿佛就是在完成任务,对我来说已经不再是我自主选择的享受生活了。这时候我的内心就不免陷入了我自己精心编制的陷阱,进退两难。若是不看了,竟有一种中途放弃的挫败感;若是继续,也索然无味了。
其实这种相比还是大工程,倒也无可厚非,但使我经常纠结的其实是一些“小东西”。比如在kindle上我的图书馆里藏书众多,挑了一本最感兴趣的兴致冲冲的读起来,谁想才读两三章,就有些疲乏(当然这种情况多见于散文、工具书和理论性书籍)。其实并不是书不够吸引人,而是人对待差不多的“理性和美”总会产生一定的审美疲劳。这时候就想读本别的书,但是心里面又会有个声音说:“先读完这一本再说,否则你读书总半半拉拉的。”
您瞧,这明明是休闲,明明是享受,怎么还闹成这样啊?
当然了,咱也别怪自己,这是因为咱把人类的本质“急于求成”发挥到了极致啊,这说明咱有“人性”啊,哈哈哈哈哈。
那咋办呢,最近偶然间我找到了一个令自己满意的答案,所以就写了这篇文章分享出来。
拿起阅读器,看着我的“正在阅读”是那本看了百分之四十的《认知觉醒》,心里有些不情愿的点进去,然后又光速点击左上角他退了出来。一瞬间,我感觉有点好笑,我明明这时候想看那本新下载的《鞑靼人沙漠》,想看跌宕起伏的情节而非自我改变的理论,那干嘛不顺从我自己的心意呢?谁也没拦着我,我也不是在完成什么任务,怎么就连这点自主权都没有呢?我想看哪本书也要被规定吗?一连串的自问让我有所大悟,原来阻拦自己的只有我自己啊。于是那天我点开《鞑靼人沙漠》,看得津津有味,后来的几天我又想看《认知觉醒》,于是两本书随意切换,随时切换,再也没什么所谓的进度、完整性之忧。看得开心,也收获颇多。(对这两本书都很喜欢,此处只是举例,没有别的意思)
后来当然是推而广之,听喜马拉雅时,我今天听这个专辑里的一条声音,明天又觉得那个电台有趣,那就听大脑的,“喜新厌旧“”常换常新;追星时,我才不在乎饭圈的那些“粉丝道德”,今天爱这个,明天喜欢那个,你没动态没作品我就关注别人,你塌房了那我赶紧跑路追下一个;在一些爱好上,既然它只是爱好不是挣钱的手段,那就别再执着于那虚无缥缈的“一万小时”,不需要执着于一件事,超轻黏土和电子琴可以换着来,游泳和羽毛球也没啥冲突。纪录片、电影也是随心而看,看一半不想看了就直接下一部。
让“享受“”回归享受本身。既然谁也没规定我们该怎么样,我们自己当然也不要别规定喽。
我们的时间大半被别人各种各样的规定限制住了,剩下的时间本不富裕,若还要一个劲的给自己设限,就会把人生的路越走越窄,活得越来越窒息。在绝对的限制中,尽可能寻找相对的自由吧。
谢谢你愿意看到这里,如果这篇文字可以有一点帮到你,我真的会很幸福。
祝愿你,天天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