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是否经历过以下类似的情况呢,比如:领导总是给你一个人安排三四个人的活儿、朋友总会向你提出不合理的要求、父母一直在过度干涉你的生活……你很想拒绝,却没有勇气说出来,这令你非常苦恼。
当这些情况不断在你身上发生时,你就应该明白,一切的根源都在自己身上,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允许并接受别人这样对待我们,是我们没有守护好自己的界限。
究竟什么是界限呢?界限(boundary)的概念最初来自家庭治疗,是家庭治疗理论的重要概念,用来界定家庭系统中,个体、子系统或系统同外部分开的无形的边界线,是一种情感的屏障和距离(来自百度)。简单来说就是,公婆不该干涉子女家庭或子女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子女也不该随意介入父母的争吵、夫妻的矛盾不该牵扯孩子来做“挡箭牌”……家庭中的每一个系统、每一段关系都该有独立性,同时又可以与这个系统外的其它人进行交流互动。当家庭界限清晰明确时,家庭成员各司其职,相互依赖的同时也保持自主性,相互独立又彼此尊重。
随后这个概念被拓展运用到更广泛的人际关系中,更多指一个人能够在关系里拿捏好分寸,不随意控制和干涉别人,也不会轻易被别人影响。关系里清晰的界限让你知道自己是谁、自己喜欢什么、自己要什么,你能够有自己的独立性,不强迫自己;同时,你又有一定的弹性,可以进行选择。
那么,当你界限不清时,你可以迅速的识别吗?下面是边界不清的几种典型表现,帮你识别自己是否存在界限不清的关系。
第一种表现是:重视别人的感受,忽视自己的感受
生活中有一类人,总是太在意别人的感受而忽略自己的感受,认为别人的感受比自己的感受更重要,导致内心不自由。
小H和我说,ta的朋友总是会“强势”建议ta的穿着,若ta自己不太喜欢,稍微有些不同意见的表达,朋友就会不开心,会说,“你穿的那么幼稚,该换换风格了,你不觉得自己穿的很像个小孩子吗?”、“我真是服了,你以后不要让我给你穿衣建议了,反正你也觉得不行”。此时的小H就会充满自责,怪自己不该“伤害”朋友的好意、怪自己没有站在朋友的角度思考,让朋友多难过,所以,ta欣然买下朋友建议的衣服,但买回去也不会再穿。
这就是关系里的“情感绑架”,把别人的感受放在比自己的感受更重要的位置。
第二种表现是:认为自己有责任和义务满足他人
一期《爱情保卫战》中,男嘉宾和妈妈同时喜欢一个女嘉宾,几轮互动下来双方对彼此的满意度也都在不断攀升。然而,在最后一轮交流中,当男嘉宾得知女嘉宾有个弟弟时,与妈妈紧张对视一下,充满担心的问,“女嘉宾是‘扶弟魔’吗?女嘉宾非常果断地在说完“不是”之后还更详细的补充了她和弟弟日常的关系模式。尽管如此,最终还是未能全部消除男嘉宾和妈妈的担心,男嘉宾在最后一轮主动放弃了与女嘉宾继续约会的机会。
‘扶弟魔’是什么,为何让男嘉宾和妈妈充满担心,甚至有些避之不及呢。我说几个影视剧角色来帮助大家快速画像,比如说《理想之城》里的吴红梅、《欢乐颂》里的樊胜美、《扫黑风暴》里的徐英子等。这类人受家庭的影响,会对自己的弟弟不计成本地奉献,认为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他、扶持他。也许,她们有过反抗和辩驳,会与自己的家人说,“我也是你们的孩子,你们不能只想着弟弟…”。得到的答复往往是,“我们知道你也不容易,但他是你亲生弟弟啊,你忍心不管嘛…”。
为何管得这么痛苦,还是不能不管呢,因为“扶弟姐姐们”认同了父母的话,她是姐姐,对自己的弟弟是有责任和义务的。实则,这却是一种没有边界的表现,不知不觉中,他们背负了别人的人生。
类比到生活里,许多人从小乖巧懂事,是父母和大家口中的“好孩子”,自己也认为自己有责任听话懂事,有义务不给父母惹麻烦。当被侵犯时,也没有敏锐的觉察。
第三种表现是:交浅言深,过度分享
交浅言深的恶果“智子疑邻”故事中的“邻居”已向我们说明,虽然老人只是与智子的儿子说了同样的话,但因交浅还是被智子当成了“偷盗的嫌疑人”。尽管如此,生活中还是充满了“自来熟”、“初次见面就过分热情”、“随时随地侃侃而谈”的人,殊不知交浅言深是一种边界感弱的表现,会有用隐私换认可的嫌疑,也可能随之而来的是一场社交灾难。
“孔融让梨”是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懂得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假,但被迫让和主动分享是两件事情,选择让还是不让是我们每个人的权利。主动选择分享会让我们有清晰的边界感和充分的尊严感,被迫让带来的却是困惑和对“原本不想让”这样想法的羞耻和自责。
学习保持适当的边界感,是每个人一生的必修课,如果无法立刻让与自己与边界模糊的关系say goodbye,那就先从觉察一点点开始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