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注意到书架上的书籍,是从小学到高中保存下来的故事书、小说、杂志以及厚厚的一本高等院校招生计划。倒是很有趣,寓言童话、科学科普、文学、言情、悬疑、惊悚、科幻包含了所有。 六成的书都是高中买的,庆幸自己在毫不学习的情况下还有过这样的“优质”习惯。除了《鬼吹灯》和《盗墓笔记》系列是以电子书形式读完,其他都是纸质书,于是回想起来高中花钱开销,每月买小说杂志花的钱甚至超越了网费生活费资料费,占了一半儿以上,可喜可贺。想来曾经每月必买的《科幻世界》杂志竟也是坚持的一个习惯,不过从2013年1月刊到2016年年度特刊戛然而止。
因为缺少了一些东西。
当一个人被逼着不得不做某事的时候,会前所未有地静下来尽力完成,因为无路可选。会觉得世间的繁荣昌盛是如此沉重,一次又一次地这样感觉,一遍一遍地重蹈覆辙不知悔改,这倒也成了一种习惯,“奴性”的习惯。关于优劣好坏的判断当然生来就有,缺少的只是从未曾具有的坚毅骨气。随时装模作样,阿谀奉承,奸诈虚伪成了自处内心荒凉的万般良药。所以有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去年最感动的事情,要数别克老师施钱给乞丐吧。听到了他用别扭的新疆普通话“都不容易”回应“谢谢好人”的时候,见到他的小学生们默默从小裤兜里掏出皱巴巴的零钱排着队学着老师一个个用小手递钱的时候,先是有点惊讶,然后“不出意料”地热泪盈眶。俗套的剧情发生的突如其来,简单真实,触手可及。
但是最后我没有施舍一分钱,不是因为思想有何高尚儒雅,而是过程对我来说发生得“快”到“无法反应”:我犹豫着要不要返回去“学”着他们捐钱?但返回去捐是不是显得有些“装”?捐吧又没有任何现金,马上去买东西找点儿零钱会不会已经太迟了? 刹那间自己竟还有了身份的“优越感”?提着摄像机跟拍他们的我终究没有成为别克老师的学生,也未曾得到一群七八岁小学生的勇气,至少他们学到了善良,而不是犹豫与伪善。抑或羞耻,个人的羞耻,作为记者身份的羞耻。
“准确的东西一定是简洁的。”之后外出时钱包里一定会备有几张零钱,无论是留以对困难者的施舍还是对流浪歌手的肯定,都是必要的。这是一个哈萨克族老教师 卡里木别克·巴特尔汗 告诉我的东西,优质的习惯。
总觉得自己根本坚持不了一些事情,毫无毅力。想了一下却发现还是有很多坚持下来的东西,甚或后来放弃,逐渐变得透明的习惯;甚或一直拥有,不称摒弃的习惯;甚或纯纯粹粹的劣质懒惰。倒是突然自我感觉良好了,有了一种“阿Q”精神:原来自己还不是“一无是处”。
“钟爱梨花树下对月饮酒,时间真实亦平淡。生命中总会有某一刻,有一种理所当然的花好月圆。”这是翻看自己书架上书籍时看到的一句话。
分享给你,晚安。